第24章 暗流涌(1 / 2)

王骥到底亲自参与过诸多重大战役,有他出马,三地的叛乱要和缓许多,至少没有继续扩大范围的趋势,朱祁镇也总算能松一口气。

至于贵州的叛乱,虽然来势凶猛,但贵州本地仍有官兵镇守,除了最开始来势凶猛,后面局势便在镇压下逐渐和缓,虽然一时半会儿不能彻底解决,但至少贵州的大部分地方已经重回稳定。

就在此时,顺德长公主朱予焕主动上书,恳请皇帝对于主动投降的当地百姓和苗民宽松处置,重新安置当地百姓,并将云南等地的设施在贵州一带继续普及,同时降低对贵州、湖广两地的田赋劳役等,以此来缓解当地的矛盾。

顺德长公主在题本中将这些措施介绍得一清二楚,还不忘结合如今云南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以此来证明这些措施的可行性。

从这道题本中足以看出长公主的用心程度,曾鹤龄却在心中隐约觉得不妙。

如今的皇帝早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对政务尚且稚嫩的年轻人,而是已经对权柄产生强烈占有欲和警惕心的皇帝。

即便顺德长公主的话再怎么有道理,只要皇帝心存质疑,那么顺德长公主说什么都是错误。

与曾鹤龄观点一致的人还有王振,他几乎是立刻做出了判断,只要自己稍微煽风点火,皇帝和顺德长公主逐渐出现裂痕的关系就会继续恶化,到那个时候,他就可以将曾经的屈辱彻底洗刷。

是以王振第一时间就让部分暗中投效的官员上本支持顺德长公主。

原因无他,皇帝的心中对大部分官员满是反感,当一个人否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站立在这件事的对立面。而如今王振就是要让顺德长公主成为皇帝的对立面。

果不其然,朱祁镇在看到几个官员对顺德长公主的支持后,面上多了几分阴翳。

王振见状小心翼翼地开口道:“殿下在云南多年,对于当地的民生十分了解,上奏也是为了皇爷着想……”

他的话还没说完,朱祁镇已经冷笑一声,道:“既然如此,当初怎么不见她出来‘主持公道’?如今东窗事发,她倒是站出来为百姓发声了?”

王振心中十分明白,朱祁镇如今因为叛乱的事情心烦意乱,加之政务繁多,只想将贵州的事情迅速解决。

至于迅速解决的最佳手段,那自然是将叛乱的百姓杀了了事,以儆效尤。

王振闻言立刻小心翼翼地说道:“先帝在的时候,便时常夸奖长公主宅心仁厚,长公主对皇爷更是一片忠心耿耿……”

听到这话,朱祁镇面上神情更冷,道:“忠心耿耿?她要是真的忠心耿耿,就不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说这种话了。不过是为自己揽声名罢了,说得她好像是个圣人一般。”他说着说着更多了几分恼怒,道:“如果不是出生得早了些,受过皇考的教导罢了,倘若没有朕对她鼎力支持,她会有今日吗?现在反倒调转枪头,帮着那些外人对付朕……是朕对她太好了一些!”

王振心中乐不可支,但面上还是一片惶恐神情。

帝王之心,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然如今长公主有危墙之势,他王振当然也要帮着推一把。

“长公主……长公主……”

朱祁镇在此时才觉得有些不对,反问道:“看你这副战战兢兢的样子,你怕什么?”

王振嗫嚅道:“奴婢是敬畏长公主。”

朱祁镇怒极反笑,反问道:“敬畏她?谁是你的主子,你敬畏她什么?”

王振连忙答道:“奴婢自然是听皇爷的话,只是……”

朱祁镇怎么会不明白王振的言外之意,冷笑道:“我看不光是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些一直和朕作对的官员也有一样的想法吧。”

“皇爷乃是九五之尊,这些官员们怎么敢有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

朱祁镇在听到王振提起朱瞻基的时候就已经被彻底激怒,即便王振此时此刻的挑拨离间太过明显,朱祁镇也无心计较,只是道:“朕看他们敢得很,是朕对他们太过宽和,他们以为朕没有上过战场,就会心慈手软吗?”

王振听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要处置那几个帮长公主说话的官员,便主动开口道:“云南局势已经安稳许多,皇爷若是想要警示百官,不如直接将顺德长公主召入京中。”

朱祁镇沉吟片刻,道:“这话言之有理,至于长公主的安排……”

他心中的考量自然是将朱予焕目前暂时拥有的全部权力一并夺下,即便不方便给朱予焕安排一门婚事彻底嫁出去,至少也要先将她控制在公主府内。但若是将长公主当做先前那些官员一般雷厉风行,只怕外面会有一些不该有的议论声。

朱祁镇接连处置官员,杨士奇和刘球都是典型,而这几件事又都和王振相关,已经在无形之中让众人将他当做了被王振蛊惑的君王,若是过于针对长公主,只怕这种传言会愈演愈烈。所以不如待到贵州湖广和福建的叛乱被平息了,再给长公主多加恩宠,让长公主回到她本应该在的位置上。

王振也能猜到朱祁镇的心思,便道:“皇爷对待兄弟姐妹一向亲和,不会严苛对待长公主,之后赏些白金绸缎便是皇爷的礼遇。”

等到那个时候,顺德长公主也只能和其他公主驸马一般,对他低声下气了。

朱祁镇微微颔首,道:“就按照你所说的办。”

比起藩王,顺德长公主几乎没有什么威胁性,加之慈惠皇太后这个母后还在,朱祁镇自然不会和朱予焕直接撕破脸。

若是慈惠皇太后因此病重,朱祁镇只会更加头痛,毕竟不孝的帽子可比宠幸宦官、暴戾恣睢重多了。

王振见状接着说道:“到底是太皇太后在的时候太过宠爱长公主,准许她平乱,这才开了头……”

听王振提起张太皇太后,朱祁镇也有些不快,但还是道:“奶奶当时也是好心,没想到那些官员反倒真以此为荣,如今朕已经亲政,何须一个女人四处操心?”

他心中确实有几分埋怨张太皇太后对朱予焕太过放心,只是无论如何,张太皇太后都是养育他长大的人,即使心中有怨气,朱祁镇也绝不会在其他人面前表露。

王振早就有此心思,立刻道:“皇爷一直都以文治天下,这些官员表面顺从、心中不服也是在所难免。”

自朱祁镇登基以来,真正称得上大规模战争的只有麓川之战,尽管这场战争由皇帝做主进行,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将权力下放给了兵部尚书王骥和顺德长公主。

这两位才是决定麓川之战胜负的人,真正属于皇帝的褒奖的只有一个词。

——慧眼识人。

朱祁镇攥紧了手中的笔,道:“平日里一个个道貌岸然,口中满是仁义道德,参奏长公主干政,心里却对她顶礼膜拜,可笑至极。”

王振接着说道:“皇爷所说极是,其实这些人无非是被太宗爷和先帝的名头蒙蔽了,真将长公主当做战无不胜、算无遗策的奇人……殊不知若是皇爷亲自去前线,只会比顺德长公主更胜一筹。”

朱祁镇闻言心中舒坦几分,随后道:“朕这几日翻看题本,有边将汇报,说是有鞑子南下逃亡,说也先有大举南下进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