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疑惑不解:“既已领悟菩提,为何还会投胎或进入六道轮回?”
上师耐心解答:“一念不起,诸想灭尽,这是证得涅盘果的定境,不仅需要深厚的禅定功夫,还需灭尽一切习气。如今处于末法时代,修行者难以一世达成。但只要业感见想而世世不迷,时时随顺菩提清净觉性,其实与涅盘并无差别。因为此时看待自身,就如同白云之于天空,无论如何变幻,始终不离本觉。”
我又问:“我已领悟此高深道理,但众生难以见如来无上菩提者数不胜数,他们该如何才能明白这精妙觉明的佛法?”
上师说:“众生因执于业力而现种种相,以妄想为种子,以妄想入胎。众生所见所想,皆是在胎中由妄想成就。这些念头,本无所属。若众生将识见与情想视为尘垢,能不随顺妄想而生贪求,也不随妄想而生嗔怨,不执着于想与不想,即便不能即刻开悟见性,也能脱离苦海,只是尚不能彻底了脱生死。”
我接着问:“世人常将支配自身的东西称为灵魂,这与菩提有何区别?菩提本就是灵性根本,名称不同,本质不也一样吗?”
上师解释:“菩提妙明自性,的确是你的灵性根本。但菩提妙心,唯有妙觉明知,性空湛然,不染一切相法。而众生所言的‘灵魂’,常带着‘我的’概念,如此便会认为死后还有实体存在。实则身体死后,六根脱落,一切皆空,但六性业感随佛性觉明,又成六根。此种业感,就是细微的念想,与菩提清净觉海并无差别,故菩提觉性,实为妙无势有之态,就比如我们平时的见闻觉知,无不如此。业感不断,见闻等性,念念流发,世间尘劳,于六根处当初发生,又当业轮转。众生不悟如来,迷幻妄真,即刻感业见生,性妄成有,以有妄说因缘性,又迷因缘为自然,虽有说义,并无实际。所以说,杀盗淫三业不断,尘不可出。”
我再问:“众生随业流转,那这‘业’能否称为灵魂?”
上师摇头:“众生因业想感召而现生,以妄想入胎。这虚妄业想的传递,历经无数劫数,并非一人所造,也不能称之为‘我的灵魂’。与其期待家族福报,更重要的是不被业力左右。若父母祖辈作恶,业障深重,子孙便会承受果报,唯有明心见性,才能摆脱这业障束缚。所以,我劝天下父母,若真为子孙考虑,切莫行淫乱嗔怨之事。
我困惑不已:“既说本无我,一切由妄想而生,可如今说话、吃饭、做事,都依赖这颗念想之心,我又该如何舍弃它?”
上师解惑:“世人皆因虚妄之想而认为有‘我’存在。实则人只活在当下一念,是行阴遮蔽了本觉妙明,才生出这般虚妄之想。念动的方向不同,人生轨迹也不同,善念引发善行,恶念招致恶行。若能引导念头归于空无,便能悟入当下本觉真心,进而明白自己活在当下一念之中。如此,对这颗念想之心便能随用随舍,不生执着,此时的‘想’就不能称之为‘妄想’,而是随顺妙明觉性,即于六根处随顺无为,即见如来妙体。”
我最后问道:“人为何会产生念头?”
上师总结:“本觉真心,性觉妙明。因业感蔽明,生出觉想,这便是念头的起源。故杀盗淫三业断灭,则念想不起,这就如同大海中业风不吹,波浪(念想)不起同样的道理。所以,修行人以断除杀盗淫为根本志。实际上,念想与本觉妙明,本质无二,也是我们平时能正常工作生活的力量源泉。识心与妄想虽然虚妄,却指引着念头这股力量的方向。所以世人若不生邪见、不行邪道,便能平安顺遂,不会感召冤情债主,因为无因便无果,本觉性空明妙,清净不染。”
妙成龙看到这里甚是殊胜,整个记要主要内容,也是父亲金有妙于般伽弥陀听法的总结,他幻想着有一日能去西域看看阿母阿爹奋斗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