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女生耽美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35章 禅寺悟经论心境,后山采果享童真

第35章 禅寺悟经论心境,后山采果享童真(1 / 2)

这天下午,妙成龙正在鹿泉寺学习《西域记要》,道雅萱和李世成来找他玩,他们一起看了第二讲,就去后山采野果去了。

第二讲的内容是:我问上师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如何理解?

上师回答:世人常说的环境,是依据六根而建立的。无论是目之所见,还是耳之所闻、舌之所尝,皆源于心的明了之妙性。若脱离心的作用,便无法明知或者觉知这一切。因此,色与空、境与心实为一体,不可分割。既不能说心产生了“见”——因为心本就是“见”的性体,否则见就无明,那如何明了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呢?也不能说因“见”而生心,毕竟若没有心的觉知,又何谈“看见”“听见”“尝见”等境?当悟透心外无境、境外无心,明了心与境二者皆非实有,方能得见真我当用当有,不用不寻,于有无圆满自在,此即“生心”的真谛。

我继续问道:我感觉日常所说的环境,就是外境,如何理解心与境本是一体?

上师回答说:若心与境并非一体,那你仰望星空时,难道是将“见”附着在星星表面吗?若“见”不与星辰相连,又如何能感知星辰?再如,众人品尝同一苹果,有人觉甜、有人觉酸,若心与境不是一体,又如何能辨别滋味?由此可见,一切外境能够被感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此外境就是能感知者,即我们的真心妙明性体。

我接着问道:既说心与心境,为何又言二者俱非实有?那“我”究竟是谁?

上师答言:世间万象,皆由妙明真心对过往尘境的湛明映照而产生的种种分别,不过是自心取自心。心本具湛明的了别性,如同湖面倒映天空,心便觉己如蓝天;湖面掠过飞鸟,心便了己似飞鸟。若无所映,此妙心便觉无所觉,我们把这种无所觉的状态叫做不存在。所以,妙心本觉就在存在和不存在中圆满自在,妙明性常住不灭,当用当有,不用就如同不存在。正因如此,人们常迷失本心,错将心识所现认的一切前尘影事当作真实自我,迷妄了本心智明才是根本实我,识心并非本觉妙明元心的本来面目,或者全貌。六尘相法,为妙心妙幻种种明体,此种种明体又非妙心空湛妙明元体。故说,了心与境二者皆非实有,唯有超越六根的本真之“我”于有无中圆满自在,此乃妙心的本来模样。

我继续问道:为何我心会妄做六根而映现下所见种种所明之境?

上师答言:这皆因累劫以来的前尘留碍。就像见过泥人后,便妄认泥人真实存在,即便泥人破碎,仍执着于其“存在”。但实际上,泥人破碎后,留存于意识中的不过是心的认知;泥人未破碎时,感知其存在的同样是心,而非泥人本身实存——毕竟若掌握了塑造泥人的因缘条件,便能造出泥人。同理,身体也是由心所造。

我继续问道:这些识障该如何去除,才能得见真我?

上师回答:若不妄加分别、执着,当下即是真我。能见闻觉知到识障,并非依靠“识”,而是本真之“我”。无念之念,有亦同无,明悟此理,即见真如。识种于无明中成就,而“无心之心”便是我真了。此真我离一切相,却能融摄万心、成就万法。世人依表象妄谈因缘性,认为诸法因缘生,实则因未悟我如来真体,不明诸法本不生,一切变化本平等之理,所以说,离一切相法,即明本心,即知见无见,斯即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