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人是想把应天八县所有村庄都建成混凝土房屋”
陆云逸摇了摇头:
“这是个宏大目标,建房必须有钱,
可现在即便应天的诸多村庄,哪有钱
这需要时间!
其中参与商行的诸多村庄,日后或许会有钱,
那时他们就可以整修村庄,实现居住、劳作一体化的理想场景。
按照预想,村庄之间的‘差异’会相互激励,
促使其他村庄寻找赚钱和做工的机会,
从而完成村庄的改造与重修。
而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外出做工,还是开设工坊、或者与城中诸多商行合作,
都会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会有充足的资金流动。
对朝廷而言,这种场景意味着数不尽的银钱。
对诸多村落来说,日子至少能过得好一些,
房舍能得到修缮,足以遮风挡雨。
本官这些日子走访了许多村落,加上雇员们调查后发现,
百姓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有些余钱,逢年过节能买些肉食就行。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是有力无处使。
缺少能让他们做工的工坊,没有适合他们干的活。”
张智面露思索,沉声发问:
“陆大人,您的意思是,以工代赈式的做工”
陆云逸挑了挑眉,轻轻点头:
“在场诸位大人想必都知道,
无论是生产水泥还是混凝土的工坊,日后都要在整个大明铺开,
这其中涉及采砂、采石、工坊烧制、道路运输,
还会衍生出诸多衣食住行等‘生计’。
据工部初期测算,仅水泥工坊,上上下下能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就是做工机会,
至少
一千万!
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数以万万两计。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百姓不用为种地劳心劳力也能吃饱。”
话音落下,屋内安静到了极点,
在场的诸多主事发现,桌上的大人们怎么都一脸凝重。
难道他们没察觉到其中的问题吗
不种地怎么可能吃饱
但在场的尚书、侍郎、都督们都明白,
这并非不可能实现的壮举,
以甘薯的特性,日后真有可能做到。
但这不是重点,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最后一句话。
一千万个就业岗位,数以万万两的经济效益。
所有人都清楚,
在整个大明,能产生如此效果的,
只有一种,那就是军队。
三百万卫所兵以及常备军,关乎至少三千万人的生计,
产生的银钱何止万万两。
而如今,有人告诉他们,
混凝土工坊能让一千万人依靠其生活,
这可比宋元时期的漕运厉害多了。
屋内安静了许久,大概过了一盏茶的时间,李原名才缓缓开口:
“改建村庄、一起建房,是为了推广水泥、混凝土工坊”
在场众人眉头微皱,怎么还有这一层考量
混凝土推广之后呢他还想做什么
但陆云逸面色如常,轻轻点头:
“正因如此,陛下和太子殿下才准许下官开展改建村庄之事。”
李原名听后,脸色又凝重了几分,
心中思索良久,最后重重地叹了口气:
“世间事难有万全策,能有这样的结果已实属不易,
此事还需再商议,不可贸然行事。”
话虽如此,但在场几位都督和堂官都明白,
礼部也认为此事可行。
这就足够了。
耿忠心思表露无遗,开始摩拳擦掌。
他的想法很简单,充满军伍之人的思考方式。
这世上没有十成胜率的战事,有个六七成把握就可以干了,
要是凡事都要等到万无一失,那事也别做了。
深吸了一口气,耿忠沉声开口:
“云逸啊,这事还得跟我们详细说说,本官还是有些一知半解。”
一行人连连点头,
他们听出了此事的重要性和光明前景,
但具体如何实施,向来都是个大难题。
陆云逸抿了抿嘴,沉吟片刻后说道:
“事情还没有最终确定,计划书也在连夜赶制,
真正实施可能要等到商行开业,甚至村落建成之后。
不过在此之前,可以先确定框架,还是采用商行模式。
诸多衙门出些钱财,具体经营由宫中指派,
还是那个前提,各部衙门不参与经营,
若有意向,可以在稍后下发的意向书上签字,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挥了挥手,李至刚猛地站起身,
从身前厚厚的文书中抽出一部分,
交给身旁的侍从分发,同时他略显严肃地开口:
“诸位大人,今日这份文书只是意向书,不涉及具体经营和计划。
总之,信得过的可以签,有疑虑的,可以等下一次。”
话虽这么说,但在场的诸位大人可没有等下一次的想法。
作为朝廷大员,
他们太清楚先入局和后入局的差别了。
尤其是耿忠,他当年就是晚了一步,
以至于到现在都没能封上爵位,可谓是一步慢步步慢。
所以他只是匆匆一扫,很快就签上了名字。
大概是心中有了底,他看向陆云逸,问道:
“云逸啊,做这事需要多少银两
衙门出一部分,要是不够,家中也可以出一份嘛。”
还没等陆云逸开口,沈溍就有些诧异地看过去:
“不怕亏得底儿掉”
耿忠瞥了他一眼:
“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信不过就把兵部那份给都督府。”
此话一出,在场一众大人都微微低头,一边笑一边想。
他们偷偷瞥了陆云逸一眼,现在确实是个好时机,
真正的勋贵都在外面,
朝廷局势明朗,正是做事的时候。
陆云逸无视了他们的眼神,转而看向耿忠,沉声道:
“耿大人,在前期测算中,
重建一个村庄可能需要费数千至上万两银子,
而新成立的建筑商行,手中至少要有十万两现银,才能运作起来。
无论是修路还是建房,这都是个垫钱生意。”
“不能先收钱再办事吗”张铨有些疑惑。
“不行。”陆云逸果断地摇了摇头:
“村庄重建只是一些富裕村落的需求,而原本道路也勉强能用。
在没看到好处之前,他们不会钱。
新建的建筑商行,要和应天商行一样,赔本赚吆喝。
先从与商行有商贸往来的村庄做起,
现在路不通,他们自然没钱。
但路通了,商路也就顺畅了,自然有钱偿还修路费用。
而建筑商行秉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先发展再掏钱。
此事的具体规划,会在后续计划书中详细说明,
到时下官会派人将计划书送到各个衙门。”
至此,众人没了多少疑虑,都签上了各自名字。
只有礼部尚书李原名仍忧心忡忡,眉头紧锁。
跟着前来的一位户部主事,在后面急得抓耳挠腮。
他心里埋怨户部的几位大人。
这么重要的钱财之事,户部怎么能不参与呢
众人又商讨了许久,
等众人离开时,天色已经漆黑,但还不至于伸手不见五指。
因为不论是商行还是不远处的京兆府,
都灯火通明,照亮了道路。
李原名忧心忡忡地乘坐马车离开应天商行,
还没走到中正街,就碰到了宫中前来的太监。
“李大人,陛下请您进宫。”
李原名面色平静,轻轻点了点头:
“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