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套则是将领所穿的鱼鳞甲,其设计更为精细,甲片呈鱼鳞状排列,不仅美观,而且防护性能更胜一筹。
李渊还特意在鱼鳞甲的胸口处放置了一块护心镜,使得整套铠甲看起来更加威武雄壮,与后世的明光铠颇为相似。
李渊对这两套铠甲非常满意,他直接将那套鱼鳞甲命名为“明光铠”。
这两套甲胄,扎甲的造价高达一万五千钱,重量约为六十斤;而明光铠的造价,因为增加的皮革之类的,更是惊人,达到了三万钱,重量也有八十斤之多。
如此高昂的造价,让李渊不禁咋舌,但他深知这两套铠甲的重要性,即便再贵,他也决心要打造出来。
不过,这里所说的造价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的。
实际上,如果李渊的匠作坊自己制造这两套铠甲,所需的成本主要就是原材料和时间,其他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因此可以极大地压缩制造成本。
而且,在并州境内,铁矿资源相当丰富,甚至晋阳旁边就有一座铁矿。
虽然开采铁矿也需要一定的成本,但相比之下,还是要比从市场上购买原材料划算得多。
目前并州地区从事挖矿工作的矿奴数量相当稀少。
其中,隶属于州牧府的矿奴仅有六千名左右。
这样的数量对于满足农具所需的铁料或许还勉强够用,但若是要满足制造甲胄和兵器所需的铁料,那就远远不够了。
因此,李渊若想成功打造甲胄,首要任务便是扩大矿奴的规模。
在大汉,矿奴通常来自于罪犯以及家奴。
然而,李渊并不打算让自己麾下的百姓去从事挖矿这一艰苦的工作。
毕竟,他好不容易才在底层民众中积累起了一些良好的声誉,如果真的让百姓去挖矿,恐怕这些声誉会在一夜之间崩塌。
如此一来,李渊就只剩下一个选择——从外部掠夺矿奴。
这也引出了他接下来的计划。
目前,并州共有九个郡,但实际上他真正能够控制的仅有四个郡,分别是河西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雁门郡,再加上一个河东郡。
而其余的五个郡则并不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
具体来说,定襄郡、云中郡、五原郡、朔方郡和上郡虽然名义上仍归属于大汉,但实际上已经落入了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羌人等外族之手。
有些地方虽然名义上还隶属于大汉,但实际上大汉派来的官员已经形同虚设,对当地的控制力微乎其微。
而这些地方的民众,也早已不再以汉人为主,大量的汉人都选择了南下,以逃避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就拿云中郡来说,这里的汉人数量已经所剩无几,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张扬。
由于云中郡内鲜卑人数量众多,他们不断挤压汉人的生存空间,导致像张扬这样的汉人根本无法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最终只能无奈地选择南下。
不仅是云中郡,未来的五原郡九原人吕布,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他所在的地区周围胡人横行,汉人在这种环境下举步维艰,为了保命,吕布也不得不跟随大流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