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匠作坊(1 / 2)

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当机立断,决定将州牧府衙进一步扩建,以确保能够容纳这十个衙门。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和施工,州牧府衙终于得以扩大到足够的规模。

在此次科考中脱颖而出的学子们,成为了李渊重点关注的对象。

他深思熟虑后,将其中大部分人安排到了户曹和田曹衙门,负责统计户口和田亩数量等重要工作。

这不仅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夏收和秋收做充分准备,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五郡之地的人口和土地状况,为后续的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接下来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李渊全身心地投入到十曹的组建工作中。

他事必躬亲,从人员调配到衙门布局,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

经过不懈努力,各个衙门终于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十曹的各主簿都被赋予了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他们只需定期向李渊汇报工作进展即可。

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各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又能让李渊对全局有清晰的掌控。

虽然会使其做大,但目前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等以后,人手充裕了,再将决策和执行划分开来。

随着衙门的组建完成,官吏们开始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李渊终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享受一下难得的清闲时光。

然而,他的思绪却并未停歇,一有空闲,他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城外的工匠营。

城外的工匠聚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规模已经不亚于一个县了。

工匠坊大致分为纺织工匠,铁匠,泥瓦匠,造纸匠。

他们的规模都不亚于一座县城。

其中以铁匠的数量最多,两万八千户。

其次就是泥瓦匠,两万三千户。

其后就是纺织工匠,一万八千户。

还有造纸坊的工匠,从一开始的四百户,如今扩充到了六千户,并且每日还在增加。

目前的造纸坊已经满足了并州用纸需求,但想要卖,目前的产量还是不够。

还有一些其他匠人,共计九万户工匠分布在晋阳城外。

他们日夜忙碌,为五郡之地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九万户工匠依水而居,他们各自忙碌着,生产着并州所需要的一切。

这些工坊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流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当属铸铁工坊。

依靠着水利锻造。

它宛如一座钢铁巨兽,矗立在众多工坊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而与之相邻的,则是纺织工坊,虽然规模稍逊一筹,但也同样繁忙。

这两大工坊,对于李渊来说,都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铸铁工坊,更是他的心头之爱。

每天,大量的矿石源源不断地运进工坊,铁匠们则将这些矿石锤炼成各种形状的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