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超额死亡
下午四点,阳光斜斜地洒在华盛顿特区的街道上,托马斯拎着公文包,脚步轻快地走出白宫附近的艾森豪威尔大楼。
他抬头看了看天空,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最近几天,他的心情格外愉悦,连呼吸的空气都感觉变得清新了几分。
他钻进自己的黑色轿车,发动引擎,驶向阿灵顿方向。
阿灵顿与华盛顿特区仅隔着一条波托马克河,不仅是“阿灵顿公墓”所在地,还聚集了‘雷神’‘波音’以及五角大楼等重量级机构。
托马斯的家就在这片繁华与肃穆交织的区域。
最近,他掌握了一个极其得力的“线人”,这个线人提供的消息让他在部门里大出风头。
隐藏在计算机报表背后的秘密——某个州官员的贪腐行为、某个地方政府的财政乱象、某个部门规章制度的漏洞——被他一一挖了出来。
这些信息是技术手段无法捕捉的,必须深入基层才能窥见一二。
而效率部的其他探员们,大多只会摆弄技术、分析报表,缺乏基层经验。
托马斯的“线人”完美地弥补了这一缺陷,让他在上级面前屡屡受到表扬。
“开心,真是开心!”托马斯哼着小曲,手指在方向盘上轻轻敲打。他今天提前下班,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与妻子分享这份喜悦。
然而,当他推开家门,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他的漂亮妻子正站在客厅里,神情有些尴尬。而沙发上,坐着一个陌生的男人。
“嗨,托马斯。不介意我没预约就来你家做客吧”
周青峰捧着一杯咖啡,神情自若地坐在那里。他抬头看向托马斯,微微一笑,抬手打了个招呼。
托马斯的脑子“嗡”地一声,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击中,下意识地低喝道:“混蛋,你跑我家来干嘛”
——
“亲爱的,麻烦你去接一下孩子,好吗”托马斯朝妻子使了个眼色。
他的妻子微微一愣,目光在周青峰和托马斯之间游移,脸上浮现出一抹忧色。
“这位维克多先生……有什么问题吗”她低声问道,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试图越过丈夫的肩膀,再看坐在沙发上的周青峰一眼。
“没问题,但我们有些涉及公务的秘密要谈。”托马斯努力挤出一个笑容,轻轻给妻子一个拥抱,试图让她放心。
他的妻子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拿起车钥匙,匆匆离开了家。
门关上的瞬间,托马斯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他转过身,恶狠狠的盯着周青峰:“混蛋,你越界了!你不应该来我家里!”
周青峰却依旧悠闲地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那杯咖啡,“不来你家,去哪里找你
难道去政府效率部办公的艾森豪威尔大楼那地方可是华盛顿特区的中心,倒是个不错的旅游景点。”
他说完,又喝了一口咖啡,顺带赞叹道:“您太太泡咖啡的本事不错,我喜欢这种加奶加,又分外醇香的口感。”
托马斯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你到底有什么事”
周青峰放下咖啡杯,“没什么大事,就是想告诉你,我能找到你家,见到你年轻漂亮的妻子。顺带找你帮忙查些数据。”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但托马斯却无可奈何。
随着“电力飞行”项目的业绩越发亮眼,周青峰的影响力也在水涨船高,让人不得不忍耐他的无礼和缺陷。
“你要查什么”托马斯咬着牙问道。
“查一下米国各州今年以来人口死亡数量,尤其是六十岁和八十岁以上老人的死亡数量。
你们的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最近不怎么公布相关数据了,我在网上查不到,于是来问你。”
托马斯皱了皱眉,一脸疑惑:“为什么查死亡数量”
周青峰轻笑一声,“我给你提供全米各州基层情况,让效率部每隔两三天就能爆出个大新闻,始终处在舆论热点上。
我就从来不问‘为什么’,你为什么要问”
托马斯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没好气地摸出手机,拨通了下属的电话,要求查相关数据。
米国每年的死亡人数占人口比例通常在千分之八点几,除非爆发特别的疫情,否则一直非常稳定。
托马斯起初并没有太在意,但当下属回答说查不到相关数据时,他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查不到怎么可能”托马斯的语气变得严肃,“去查各州乃至各县提交的数据,或者直接查米国各大养老机构的数据库。
最准确的数据应该来自养老基金的支付记录,每多死一个老人,管理基金的机构就可以省一笔钱。他们绝对不会在这事上马虎。”
几分钟后,一连串数据发到了托马斯的手机上。他快速浏览着,脸色逐渐变得凝重,甚至忍不住骂了一句:“fuck!”
“怎么了”周青峰挑了挑眉,对托马斯的反应早有预料。
“最近三个月,多家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出现明显减少,从一开始的百分之三跳到百分之五,上个月居然少了百分之十。”
托马斯的语气中带着震惊和愤怒,“养老金的支付在减少,说明有一部分老人超额死亡。
每个月增加好几个百分点,说明死亡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要是累积一年,全米会多死亡几十上百万老年人。”
他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着周青峰:“上帝啊,这绝对是个大新闻。”
托马斯的内心此刻充满了矛盾。如果他把这个消息报上去,绝对能引发轰动,升职加薪不在话下。
但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老年人死亡数量的增加,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这死亡数量的增加,背后涉及的利益太大,绝对是值得深挖的线索。”托马斯喃喃自语,“维克多,你怎么知道要查这个”
周青峰摊了摊手,没有回答具体原因。
托马斯也没追问,脑海里已经发起思维风暴,“米国的记者向来敏锐,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