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周厉王(四)(2 / 2)

在军事方面,周厉王丝毫没有松懈警惕。对于那些不来朝贡或者无故入侵周王室土地的行为,他坚决采取军事打击的手段,以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在他在位期间,他充分发挥了周王室强大的军事力量,果断地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战役。其中,“攻噩之战”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一场。

为了这场战争,他精心筹备,调集了“西六师”、“殷八师”以及大臣们的私家兵车百乘,还有厮御二百人和徒兵千人,组成了一支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大军。

然而,这场战役的进程却远非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噩国军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他们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给周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虢公长父担任统帅的情况下,周军在战场上一度陷入被动,甚至有被击败的危险。但周厉王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他毅然决然地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发动“淮夷之战”。

在激烈的战场上,周厉王身先士卒,他不仅亲自指挥战斗,还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激励着士兵们。他巧妙地运用战术,充分发挥周军的优势,逐渐扭转了战局。

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最终,周军成功地攻克了噩国的防线,取得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的胜利。

这一系列辉煌的军事胜利,让四方诸侯无不震惊。他们亲眼目睹了周厉王强大的军事力量,无人敢不表示顺从。

就连向来自视甚高、野心勃勃的楚王熊渠,在见识了周厉王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强硬的“维稳”政策之后,也开始心生畏惧。他深知周厉王的手段和决心,担心自己会成为周厉王的下一个目标,于是赶忙取消了给自己儿子“句亶王”、“鄂王”、“越章王”的王号,以避免与周王室发生冲突。

在周厉王强大的军事压力和“维稳”政策之下,他的“改革”在表面上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王室权威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周王室的势力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巩固和扩张。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辉煌背后,却隐藏着无数难以察觉的隐患。人们并非真正心服口服,大臣芮良夫也曾忧心忡忡地谏责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周厉王的这种高压统治,虽然暂时压制了反对的声音,但民众心中的怨恨和不满却在不断地发酵积累,如同地下涌动的岩浆,随时可能喷发。

终于,物极必反。在公元前841年,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周朝爆发了震惊天地的“国人暴动”。愤怒的民众,长期以来积压在心中的怨恨如决堤的洪水般爆发出来,他们冲向王宫,宣泄着对周厉王的不满和愤怒。周厉王被彻底赶下了台,狼狈不堪地被迫逃亡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

在这场危机之下,召公、周公二位相国挺身而出,共同理政。这段时期史称“共和”,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作“共和行政”。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有了确切的纪年,此后历经千年,一直未曾间断。这一确切纪年,为中国历史的延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成为了中国历史得以完整传承的关键开端,让后世子孙能够清晰地追溯历史的脉络。

其实,周厉王的谥号“厉”可谓实至名归。他的确展现出了非凡的强势与威慑力,对内使得民众因恐惧而不敢言,对外竟吓得楚王闻风丧胆,无奈之下取消王号。而姬胡的名字也称得上名副其实,他的“改革”就如同胡来乱来,开创了具有周朝特色的山川江泽归朝廷所有的历史先河。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防民之口”“不许言论自由”和推行“维稳”政策的先河,并且也开创了“卖官鬻爵”的历史,在历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最终,“国人的暴动”并没有将周厉王赶尽杀绝,而是在将他流放到“彘”地后十二年他才去世。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姬胡虽被后世视为昏庸之君,但事实上他并不像其他一些劣迹斑斑的昏君那样罪大恶极。

姬胡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结局。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失败本身,更应该从这次“改革”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改革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改革措施,如果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姬胡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忽视了人民的意愿,没有真正关注人民的需求。因此,后世的改革者应该深刻认识到,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改革绝不能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保障民众的言论权利,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改革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不仅能够集思广益,使改革方案更加完善,还能增强民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此外,改革还应致力于增强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平民也有上升的通道。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人们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只有这样,改革才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总之,姬胡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训。后世的改革者们应该以史为鉴,从中吸取经验,努力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造福于民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