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周厉王(三)(1 / 2)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历史的天空阴云密布,风云变幻、暗流涌动。长期被周厉王高压统治禁锢的百姓们,在无尽的苦难深渊中苦苦挣扎,终于,他们心中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再也无法承受那如泰山般沉重的压迫。那一刻,他们仿佛被点燃的烈火,又似觉醒的雄狮,心底的愤怒与不甘喷薄而出,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掀起了一场声势极为浩大的反叛行动。

起初,百姓们的反抗如同星星之火,只是小规模、零散地在暗中蔓延。他们心怀恐惧,却又满含希望,小心翼翼地相互串联、低声交流,在黑暗中探寻着反抗的最佳时机。他们深知,每一次的交流都可能带来危险,但为了摆脱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他们愿意冒险。然而,周厉王的统治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压迫愈发沉重。百姓们的怒火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烧越旺,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汹涌澎湃的洪流,再也无法阻挡。

终于,爆发的时刻来临。百姓们手持简陋的农具、棍棒等武器,这些在平日里用于劳作的工具,此刻成为了他们反抗压迫的武器。他们怀着满心的仇恨与愤怒,眼神中燃烧着熊熊怒火,如同潮水般浩浩荡荡地向周厉王的宫殿涌去。他们的脚步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要冲破这压抑的天空。一路上,人们互相传递着勇气与力量,向着那象征着压迫的宫殿坚定前行。

周厉王听闻百姓反叛的消息时,正在奢华的宫殿中享受着美酒佳肴。刹那间,他手中的酒杯滑落,摔得粉碎,脸色变得惨白如纸,眼神中充满了惊恐与绝望。他深知自己平日里对百姓的压迫太过残酷,横征暴敛,让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今百姓们的反抗如雷霆万钧,自己大势已去,再无还手之力。在极度的慌乱之中,他顾不上整理衣冠,带着少数几个平日里最为信任的亲信,慌不择路地逃离了镐京。他们一路策马狂奔,扬起滚滚尘土,向着北方仓皇逃去,最终来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彘地地处偏远,四周群山环绕,道路崎岖难行,远离繁华的政治中心。周厉王躲在这简陋的居所里,望着四周陌生而荒凉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恐惧与悔恨。他幻想着能在这里躲避百姓的追击,等待风头过去,期望有朝一日能重回镐京,继续他的统治。然而,他不知道,他的命运已经彻底改变。

此时,周厉王的太子姬静恰好躲藏在召公家里。召公望着年幼的太子,心中满是心疼与怜悯。他深知这乱世的残酷,不忍心看到太子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中受到丝毫伤害,便将太子藏在了自家的密室之中。密室狭小而阴暗,召公亲自为太子准备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希望能为太子撑起一片安全的天地,护得他周全。

然而,消息还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不胫而走。百姓们得知太子姬静的藏身之处后,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他们义愤填膺,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将召公家围得水泄不通。人群密密麻麻,如同潮水一般,将召公的府邸围得严严实实。百姓们大声呼喊着,要求召公交出太子,那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如同滚滚雷鸣,在空气中回荡,震得人心惊胆战。

召公站在门口,望着眼前愤怒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痛。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他深知自己此刻处于两难的绝境之中。一方面,他是忠心耿耿的臣子,自始至终都将保护王室成员视为自己的使命,理应全力保护太子;另一方面,面对这群被压迫得走投无路、愤怒到极点的民众,他若强行抵抗,只会引发一场血腥的冲突,让更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他实在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

经过一番痛苦而艰难的深思熟虑,召公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先前,我多次苦口婆心地为君王出谋划策,直言进谏,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忧,希望他能改过自新,施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可君王却对我的一片赤诚之心充耳不闻,固执地推行那些不得民心的政策,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如今这场灾难的爆发,实则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啊。”

说到此处,召公微微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事奉君主的人,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危险的境地,都要始终保持忠诚与敬意,不能因为君王的过失而心生怨恨。即使心中有所责怪,也不能随意发怒,更何况我所侍奉的是一国之君——天子呢?倘若我现在为了保护太子而出手反抗百姓,君王又怎会认为我是出于忠诚,而不是将他视为仇人而发泄怨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