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宋国与金国怎么折腾我不管,一旦回到我说了算的地界,就必须遵守我定的规矩!”
这就是要纳入管辖,方便收取商税了。
几名商贾互相看了几眼,还是那名老成之人出言作答:“大郎君行事公道,小老儿也看在眼里,因此并无异议。”
刘淮知道,一旦开始海贸,如此广袤的海岸线,肯定会有人想要走私逃税。
没准面前这名拍着胸脯保证的老者就在心中已经打着此等主意了。
但他不在乎,与海贸的好处相比,这些走私只能算是癣肤之疾。
刘淮再次点头:“第二,我知道海上的情况,尤其商贸兴起之后,海盗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你们这些人原本就是海商,家中有兵刃乃至于盔甲都很正常,但他们都得入军籍,否则视同谋反。”
此话刚落,大部分商贾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有四人脸色一变,神色紧张起来。
刘淮居高临下,看得清楚,却假装没有看到。
说句难听的,越是中央集权的国家,越难以发展海运。
因为大海与河流不同,河流再宽,也是在陆军武力投射范围之内,但大海实在是太广阔了,有很多地方是权力真空的。
但是权力讨厌真空,真空会产生新的权力。
就是海盗。
更恶劣一点,是时候官家水军跟海盗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海商想要生存,就得需要武力,否则出海就是为海盗送肉吃。
也因此,一艘船上的青壮水手往往都是能打水仗的武士,他们有刀有枪,乃至于有盔甲。时代再往前发展,他们还会有火枪大炮。
好了,现在你是一个沿海县的县令,按照编制,你只能控制二百多土兵弓手,但在你县里有个大海商,他有十条大船,一千多职业水手,上万人靠他吃饭,有刀有枪。
那这个县是县太爷说了算,还是大海商说了算
朝廷中枢会如何认为呢
可能会有人问,如果发展海军来压制海盗,岂不是可以解除海商的武装
很遗憾,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发展海军,必须得有水手与海船,单靠海军那点编制,根本不可能让造船厂与水手行业生存。
对于这个情况,历史上的带英已经给出了答案。
让商船上的水手作为水军的补充。
事情又绕回来了。
没有海商,无法有海军;没有海军,海上说了算的就不是国家了。
刘淮与几名心腹商议之后,他们面对这种新型课题也有些迷茫,到最后也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来控制海上的武装力量,以此来作裱糊了。
至于之后发展成什么模样,谁的心里也没底。
而面对刘淮提出的要求,这些商贾最终还是低头了。
没办法,都是为了挣钱嘛,商人吃饱了撑得跟管家作对
刘淮满意点头,随后给了这些商贾一些甜头:“第三,三年之内,你们这些人,往山东运送粮食的,按照数量有一定的税赋减免政策。
而无论是金国,还是宋国的商贾,每三船就必须得运一船的粮食,否则就得原路返回去!”
几名商贾又是频频点头。
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关税,用以保证山东海商的竞争力。
刘淮趁热打铁,伸出了第四根手指:“第四,我也希望你们等负起一些社会责任,扩建船厂的时候,不妨多聘用一些青壮,多发放一些粮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而官府也不会无动于衷,到了年末,我不是不能多恩荫几人。习文的,在我身边作一任文书,习武的,入飞虎甲骑当我亲卫,自然都是可以的。”
即便这些商贾都知道这是刘淮因为要安置那些流民已经焦头烂额,不得已用出如此手段来,却也不耽搁他们立即感激涕零。
这年头能跨越阶级的手段实在是太少了。
要么到战场上拼死,百战余生;要么到科考场上跟各路人才去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现在能一步登天,到山东东路的二号人物身边历练,还要什么自行车
刘淮见这些商贾都已经同意,举杯说道:“今日既然是商贾事,那么我就不说什么前途远大了,祝大家全都发财!”
商贾们同时举杯,大呼“万岁”,颇有一些立即就聚众造反的模样。
宾主尽欢。
宴会散了之后,嘴上只长着一层绒毛的王世杰有些忐忑不安的来到了刘淮身边,拱手说道:“大郎君。”
作为靖难大军右军统制官王世隆的十五弟,王世杰对于刘淮其实并不陌生,只不过此时依旧有些忐忑罢了。
“怎么觉得自己干不好”刘淮一边喝着解酒茶,一边笑着询问。
“……是。”王世杰倒也不避讳,直接拱手承认:“我担心自己年幼,做不好此等重任。”
刘淮嗤笑出声:“呵,你能比我小两岁吗我又如何,还不是硬着头皮顶上去吗你在军中作参谋军事有鼻子有眼的,也立下了大功,如何做不得一任市舶司提举”
王世杰依旧忐忑:“我……我只是不知道,不知道这些商贾事有什么重要的,为什么大郎君你要如此重视单单只是为了收取一些财货粮食吗”
刘淮摇头:“那可不是一些财货粮食,而是很多很多……但这也不是主要原因,这天下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
说到这里,刘淮对着在一旁饮酒之人说道:“梁大判,且说一说你巡视涟水时有何发现”
梁球此时已经瘦了一圈,而且脸上黑黢黢的,如同被烈日晒了许久,却没有萎靡,反而显得愈加精干了。
“都统郎君,大河的泥沙越来越多了,长久以往,淮河入海口就会垫高乃至于堵塞。
到时候不仅仅是淮河,就连沂水、沭河这种支流都会如同大河这般不断发大水,两淮就会民不聊生了。”
刘淮点头,随后看向了王世杰。
但王世杰依旧有些摸不到头脑,没有搞明白海运与黄河的关系。
想要治理黄河,让黄河回到以往的河道不就成了吗
须知道,在宋国进行五易回河的骚操作前,黄河可是比较安稳的。
“王十五郎,我知道你是如何想的,但黄河入淮还是有一点好处的,那就是便利了漕运。
南北分裂已经几百年,互相交流迫在眉睫。而其中,水运是必须的。”
“如果不发展海运,那就只能用漕运了,咱们的后人也不会再试图彻底治理黄河,而是要弃淮保漕,任由两淮生灵涂炭,也要将漕运保住。
到时候咱们这些现在没有做出决定之人,那就是千古罪人了。”
刘淮说的不是臆想,而是实实在在的漕运发展史。
黄河裹挟着大量的泥沙进入淮河,然后将淮河入海口给垫高,黄淮河水就一起从运河流入长江。
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历史的某个时间段内,黄河变成了长江的一个支流,全国上下所有人都活在长江流域。
而当漕运变成百万漕工衣食所寄,成了联通南北的唯一办法之后,无论是明朝的潘季驯还是清朝的陈潢、靳辅都秉承着弃淮保漕的思想,任由两淮被大水淹了一次又一次也要保住运河。
从此,淮北从中原富庶的精华区域渐渐变成了穷困之地,到了新中国使了巨大力气治理黄河后,方才发生了改变。
也因此,即便刘淮不管大航海时代,也要以海运为主,漕运为副,这样才能用比较彻底的方法来整修黄河。
“王十五郎,你这个职位太重要了,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刘淮摇头晃脑的说道:“所谓人亡政息,咱们这代人活着的时候,自然可以强行保持海运,但咱们之后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出一群依仗海运为生,从海运上得利之人。他们可以使百姓,可以是商贾,可以是官员,可以是将军,无所谓的。只要他们能坚持海运,我无所谓的。
到时候自然有一番庞大的力量,让咱们的心血不至于付之东流,而你的职责,就是为这股力量打下根基!”
刘淮的意思很简单,想要与历史反其道而行之。
将‘百万漕工衣食所寄’变成‘百万海员衣食所寄’。
大多数人都不会为了一个可能的未来拼死反抗,也不会为了虚无缥缈的祖宗遗训据理力争,但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拼了老命的。
刘淮此时点燃了这把火,至于到最后烧成什么样子,就真的只能靠后来人的智慧了。
王世杰听得蒙圈,有些明悟,又有些迷茫。
他还是没有搞明白海运究竟怎么跟治河联系到一起的,但既然刘淮能做出了决定,又说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类的言语,小青年瞬间热血沸腾。
既然自家这位主君的判断从来没有错过,那王世杰又如何不奋力拼搏一把呢
“谨遵大郎君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