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女生耽美 > 武英殿 > 第58章 山陵告竣皇上论功 东苑射柳太孙折桂(1)

第58章 山陵告竣皇上论功 东苑射柳太孙折桂(1)(1 / 2)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是皇上英明,臣再学多少年也学不来。”赵羾又及时表赞。

“朕倒是想听听你的主意呢,如黄淮当年一样,可朕就是听不到。”赵羾的脸登时红了,未及过心脱口而出的奉承还真不靠谱,凿凿实实碰了个钉子,连该说的正事都不知该怎么开口了。

看着他那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的尴尬,永乐才觉自己的话有些过了,遂换了话题“,朕正要问你,昌平天寿山陵寝的状况。”

这是赵羾的主责,也是他几年来栉风沐雨不辞辛苦的政绩,正是他要对皇上表的功。赵羾的思路马上转了过来,躬身拱手道:“听说陛下要巡幸北京,臣就想着给皇上一个圆满。督促匠师、军兵、民丁加快进度,也是工程近了尾声,才敢这样,皇上到北京的前一天已全部完工,臣和廖均卿一直守在工地,寸步不离。这结构,广而不奢;这规制,华而不靡。应了陛下节俭的规矩,该俭的俭,不该奢的丁点都不奢,皇上择日可亲临巡幸。”

“天寿山陵寝事关皇家的千秋万代,”永乐一脸的严肃,“由你二人监造,朕当然放心,你同钦天监商度个日子,朕一定亲自看看。黄俨,宣汉王进殿。”

事关了皇家的千秋万代?众人又有些迷惑了。五大三粗的朱高煦跪在了皇帝跟前。永乐赐座,看着他,多少年没见似的。高煦身高在八尺以上,剑眉插天,豹眼微涵,一派叱咤疆场、赳赳武夫的气概,怎么看怎么让人澎湃振奋。只是,他做的那些龌龊的事又令皇帝十分沮丧,担心他再生事端,这次北巡硬是把他拽出了京师。

随着心思的变化,永乐的目光也由初始的极尽欣赏慢慢变成了无奈的淡然。他问:“从朕来北京已有些时日,只知你和高燧往来频繁,可听说些什么?”

高煦抬头,做思索状,虽然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想着高燧还算是站到自己这边的,遂顾左右而言他:“儿臣由三弟陪着,到村巷和各卫走了走,乡村父老、营里兵卒全在盛赞陛下的恩德,连我这做儿子的脸上都光彩无比。”

“有人说赵王在京畿宛平、良乡、涿州、房山圈了不少田土作王庄,可有此事?”永乐见他不说要害,脸耷了下来,直奔主题。高煦脸一红,忙跪下磕头掩饰:“父皇明鉴。儿臣受三弟之邀,到他王府小坐了数次,只是饮酒,畅叙兄弟离别之谊,至醉方休,未及其他。我兄弟走得近,外间所言该是避讳着,故儿臣甚不清楚,他日一定细细考量,以不负陛下。”

永乐遗憾地移开目光。赵王圈地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了,高煦却不愿说出来,是兄弟之谊?也不好说啊。他今天顺带着问高煦的目的就是想验验他这个父皇在汉王心中的位置,看看他对父皇到底能有多少真诚,结果令他十分失望。但他还是尽量往好处想,或许他真的不知道呢!

“天寿山的陵寝已经完工,你母后终可以入土为安了。”永乐示意高煦起来,“她在崩世前,那么严重的病痛,都在惦念着愿为朕付出生命的北京军民,她想守在他们身边,朝朝暮暮看着他们才安生,不了了她这个心愿,朕一世也不安宁。”永乐悠悠地看着他,“择日回南京,恭奉你母后梓宫归葬天寿山,让她的魂灵庇佑她想念的百姓吧。”

永乐之所以把陵寝选在昌平,就有着迁都北京的意思了,奉迎皇后梓宫入安天寿山,是他巧妙地以皇后意思的表达,聪明至极!大致前面所说的“千秋万代”是说顺了嘴了,连他自己都没注意。皇后徐仪华辞世前,真真切切在惦记着北京的军民百姓,至于她将被安葬在哪里,那就不是她要考虑的事了。

永乐一步步在走着自己的“京师北京”梦,只要他不点破,大臣们又有何话说?“儿臣遵命。”高煦磕了头出去了,像蹲了多年的大狱突获大赦一般,步履轻松,轻松得和他这个大块头很不相称,让皇帝都看呆了。南京真就有那么大的诱惑力吗?皇上来北京,高煦却一步都不想离开南京。皇帝在位十年了,他高煦的地位没有一点改变,光阴越久,那个瘸哥哥坐得就越稳,耽搁不起啊!或许是皇帝看穿了他的心思,才决意把他带在身边。来北京,他有两个不情愿:一是不愿和高燧见面。小子太阴了。可最近都邪了,高燧像吃了蜜似的,自他到北京,三天两头约他,谁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第二个不情愿就是不愿看着父皇和那个侄子——皇太孙朱瞻基的亲昵劲。在南京的紫禁城里他看不到,可到了北京就不一样了,就那么大点儿地,几乎是天天碰面,皇爷爷长,皇爷爷短,冷了提手炉,热了摇羽扇,说起经史子集来一套一套的,美得皇上赞不绝口,不知怎么好了。每当这时,他就恨不得一掌把那小崽子打趴下,断了朱高炽的后路。

眼不见,心不烦。这下好了,他可以光明正大地离开北京,离开这个令人作呕的尴尬境地到外面去飞,到南京去施展他的谋划了。

“天寿山皇陵建成,廖均卿功劳不菲,朕要为你加官进爵,就任钦天监灵台郎,供职朝廷,随时为大明出谋划策,斟酌山水。”“谢圣主天高地厚之隆恩!”廖均卿跪下,行叩首大礼,“草民世代无做官之人,今日大幸,蒙皇上恩典,加以官禄,在此谢过了。然陛下有所不知,均卿系闲云野鹤、四海为家的江湖闲人,身处草棚瓜畦,心在天地山水,眼前常有浮云中的山舞龙腾,脚下寻感大地上的波涛汹涌。蓬蒿中的飘渺之人一旦任职朝廷,放浪之心焉能收回?心不在焉,神不附体,岂不误了皇上的大事?均卿性命事小,国家大事事重,恕草民冒昧不敢承恩之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