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沐英总陕西兵出塞,扫荡亦集乃蒙元残余势力。渡黄河,涉流沙,登贺兰山,生擒元国公等多人。再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大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帖木儿不花以十余万兵马拒于曲靖,沐英出奇谋两路夹击,尽张疑帜,大败元军,长驱入云南,梁王走死。接着,下点苍山、洱海,拔大理,擒段氏,与傅友德会兵滇池,分道平扫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附元叛蛮,再败二十万围困昆明的土兵。大将军傅友德盛赞沐英之功,于是留沐英镇守滇中。而后的近十年间,沐英又多次平定附元诸部的叛乱,最多时的叛军号曰三十万众。
沐英是个不苟言笑的人,治军之威严一如他的秉性,但有恩士卒、礼贤下士在军中也出了名,难得的是,闲暇时则手不释卷,延请诸儒讲说经史。他在云南的几年,简守令,课农桑,百务俱举,垦田多至百余万亩。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之菲以定贡税,计户籍人头之数以均力役。在太祖的二十多个养子中,只有沐英勋劳最耀。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那是一位对他有着再造母恩的养母啊,想起幼时的谆谆教诲和一针一线,沐英在大理前线的军营里竟哭了三天三夜,呕血数升。洪武二十五年,与他有着生死之交的小弟弟——当朝的皇太子朱标又英年早逝。沐英痛彻心扉,心力交瘁至不能自拔。
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太祖给他武功、给他爵位,却不能给他世间金不换的亲情。而今,给他亲情、给他亲兄弟般情谊的两个人,最爱他、疼他的养母去了,最要好的弟弟又走了,以致他茶饭不进,大悲大恸伤于心肺,深于骨髓,竟染疾而逝,年仅四十八岁,太祖痛悼,追封黔宁王。沐英的长子沐春十七岁就跟随父亲征战西番、云南各部,常常是第一个登城,砍将拔旗,堪称英武。沐英死后,他袭爵西平侯后继续镇守云南,雄韬伟略,旗常炳耀,颇有父亲遗风。新辟田地三十多万亩,又大修屯政,凿河灌溉,百姓复业者五千余户,其间,多次平定叛蛮之乱。然一夜间暴毙,才三十六岁。因膝下无子,便由二弟沐晟袭爵西平侯,这已是建文元年了。
父亲沐英四十八岁因何而亡,沐晟心里再清楚不过,沐家和朱家、尤其和太子朱标一家就如同一家人。靖难之役起,沐晟却犹豫了,没有坚定地站在朱标的儿子建文皇帝一边,因为他担心,一旦燕王胜了,沐家的一切就没有了。踌躇的日子里,他下定了决心,反正是天高皇帝远,声援建文帝,实则他是在观望,看来看去,越看就越觉着自己的路子是正确的。燕王一即位,他马上脱离了父兄结好朱标一族的阵线,祝贺新帝登基的奏章很快就到了南京。
起初,永乐对沐家及沐晟并不放心。沐氏一家都在云南,这不大好,所以,永乐一即位,就把常宁公主嫁给了沐英的四子、也就是沐晟的四弟沐昕,冠冕堂皇地把沐家的一个重要的亲人召回了京师居住。接着,他又把建文年间被囚的岷王朱楩放归云南,也有相互掣肘和监视的意思。想不到,岷王所为太过拙劣,竟与沐晟交恶,互相揭短,奏章雪片一样飞往南京。永乐袒护弟弟,下旨责诫了沐晟,话里话外透着不信任,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危机。
沐晟便在皇帝身边的太监和大臣上下功夫,终于,皇上的看法慢慢改变了。和张辅一起平定交趾给了沐晟一次绝佳的表现机会,辅助张辅连连奏捷,因而晋封黔国公,内廷的美言和南疆的战功终于使永乐皇帝信任他了。
历史的渊源和云南的偏僻,加上风风雨雨的传言,永乐还是怀疑建文有去投奔沐晟的可能,所以和胡濙说了自己的疑虑。但胡濙到的时候,交趾打得正酣,除永乐六年夏第一次平乱大捷回京师受封外,沐晟基本都在前线,承父兄之威而无父兄之能,只要留他一人在交,他就打不了胜仗,连个现状都不能维持。张辅一到,所向披靡,秋风扫落叶般就把叛寇荡平了,沐晟感觉很没面子。为争一口气,一面在交址前线死扛着,一面遣幕僚长期蹲守京师,窥探朝堂动向,这才有了寻机把爱女沐清溪嫁给赵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