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女生耽美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37章 鹿泉寺学佛论道,施圆悟万法归一

第37章 鹿泉寺学佛论道,施圆悟万法归一(1 / 2)

自从盛施圆来到鹿泉山,妙成龙经常带着他来鹿泉寺学习佛法,李世成和道雅萱倒是经常陪在何晓娜身边,一没事也就去玩了。妙成龙给他讲了《妙法西域记》的第一和第二记,今天他们俩一起学了第三记。

第三记内容如下:我是这样问上师的:什么是法界以及世界,为什么说法界一真无别?

上师回答说:世间一切的存在,包括名相概念,无非是见闻溴尝受知的外延。就看见而言,它是需要借助眼睛的,看见了什么,那是需要所见的对象的,人们对于所见是能够辨别认知的,这其中就有识的功能,如此见性对应眼根,色尘,眼识就有三种法义的界定,然后乘以六就是十八种法义的界定,即十八法界。世间一切,不会超出此种界相范围。世界或者世间是对此法界的虚妄总结。比如说见吧,就会有过去看见,现在看见,未来看见,被称为三世。北方看见,南方看见,上面看见,三世十方,它的本因是无上菩提道体性觉妙明的原因,也是此性觉妙明的结果,脱离这个根本,那如何看见?更何况世界之说呢?

我又问道:那如何理解此法界一真无别呢?

上师答言:无上的菩提,性觉妙明,这就如同空间安放器物,虽然其形状是由器物决定的,但是空间是它任意发挥的根本。就比如见性而言,如果说色因眼见而能明了,那黑暗并非眼见,又是如何明了是黑暗的?所以说,此见性首先是可以观种种差别的,就是色尘。其次是可以明了一切所见的,就是眼识。最后,它是可以因需要而创造功能的,比如制造眼睛来了明暗。所以说,眼睛,色尘,眼识都是见性一如无别的。同样,其他五根所对十五界亦然。不但如此,我们还能分辨是见还是听,或者是尝等性,这就说明见性等六性也是无上菩提性觉妙明的结果。当然,如果离开了见听等六性,这样的菩提妙明自性大家也就找不到了,但它当用当有。菩提自性就如同空间虚无的清净体,见闻觉知等六性,就如同对空间里的一切形象的知见定义,定义的结果就是六尘,比喻说脱离了舌头的尝性,酸甜苦辣说有实无。一切皆菩提性觉妙明,故说一真法界,妙明无别,也就是说一切法平等,世人应不舍一法,亦不取一法,唯于六根处随顺妙明觉性为然。这样时刻就能不执一法,自性解脱。也就是说抛开众生于六根处知见变化定义的这些妄见,菩提妙明性空就如同空间并没有具体的形象,也从未变化,名菩提自性解脱。

我接着问:为何本自空湛清净的菩提妙明自性会有各种认识障碍而成就见闻觉知等虚妄的功能定义呢?

上师答言:你观诸生命,因欲取都有想心,此种想心,也是生命生身由来的根本,也是我们平时说的想念,念是于虚明空无的道妙觉性中自在,并非因想而生,就如同大海中被风吹起的浪花一样。这大海就如同道盅觉海,风比喻业想,浪花比喻念头,实念与觉性灵明性体是一非二。想心不断,则念念流发,想心不起,念复归于菩提元清净妙体。是业想如风,性觉如海,业风吹觉海,识浪不断叠起,而后众生性识不定,贪求不舍。此种业想皆六根所造,世人如果没有非不可的需求,当远离一切六根业感,最好是能彻底断除杀盗淫三业。

我继续问道:为何说众生在此一真法界中自性解脱,不假修证呢?

上师回答:断除三业,则念心不起,就能觉我本心,本自清净,名自在解脱,这本心自性,就如同平静的湖面,三业风起,念如波浪,故不能平静。证入菩提道妙的人,无非是恢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已。此种念想心,能以名相概念的方式编制世间一切在,以种种相想又以迷积迷,实际此种种名者,为菩提觉明妙性所展现的状态,比喻色空身体等相。众生则迷妄此真而失察此真妙自性体,这也是众生被束缚的原因,妄入尘劳,流转生死。此菩提自性虽然妙明性常住不灭,但是它没有固定的“本”恒存不变,至于“无”或者“空”也是一个概念而已,用来明了它离一切相无处可寻的特点,并不是说菩提道体有固定的“本”就是“无”或者“空”。就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本”恒存不变,就如同不存在一般,但此道体的妙明性当用当有,用完了又如同不存在,故说“本自清净,自在解脱,不假修正”。

我最后问道:那这样的妙明体,菩提道本,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