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网 > 都市言情 > 我爹是嘉靖 > 第599章 念诗的嘉靖皇帝

第599章 念诗的嘉靖皇帝(1 / 2)

一行十二日,嘉靖皇帝和朱载坖终于到了安陆,也就是如今的承天府。

这一行所用的时间,犹如当年还是兴王的嘉靖皇帝,在藩地接到武宗皇帝遗诏,以兄终弟及之制入嗣大统,来京所用的时间。

到了昔日的兴王府后,嘉靖皇帝竟有了一种近乡情怯的思绪。

他看着兴王府内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的陈设和环境,在心理上也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感。

“三儿你看那边的石台,名曰:‘阳春’,那是为父幼年之时,你皇祖教朕习字读书的地方。”

在兴王府内,嘉靖皇帝兴奋的给朱载坖介绍着王府里的一切过往。

朱载坖虽然也是第一次来此,但在听到嘉靖皇帝的介绍之后,他也深切的感受到了嘉靖皇帝内心之中止不住的喜悦和开心。

朱载坖道:“儿听旧人提及过,父亲天资聪睿,深得皇祖喜爱,在潜邸之时,皇祖常将父亲带在身边教导父亲诗书礼仪。”

嘉靖皇帝感慨一声:“是啊,你皇祖不仅爱极了朕,也爱极了藩国之民,在世之时,他常在民间施药行医,救助百姓,承天府内百姓无不感恩戴德,以颂你皇祖恩德。”

“然天不假年于你皇祖,正德十四年时,你皇祖便弃世而去,独留十二岁的朕和你皇祖妣在这世上。如今一晃眼都已经过去快五十年了。朕都要记不清你皇祖的样子了。”

嘉靖皇帝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脸上也罕见的露出了一抹可怜的哀伤之色。

在这一刻,他更像是一个需要关心,需要理解的人了。

朱载坖看着这一幕,心中也不由一酸。

那种跨越时空的无力感,他是最能理解的。

作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穿越者,来到这个陌生的时代虽然有了无上的荣光和身份,但却也让他永远的失去了他原来的至亲爱人。

而且默默掐指一算,也已经快二十年了。

朱载坖也快记不清楚他原来的亲人朋友到底是何模样了。

朱载坖克制着心里的悲伤冲动,又对着嘉靖皇帝说道:“父亲,潜邸应有皇祖御像供奉吧”

嘉靖皇帝听到朱载坖的这句话,眼睛也不由发出了一丝希望的光采。

嘉靖皇帝喜道:“是啊,王府就有你皇祖的御像,朕带你去看看他。”

嘉靖皇帝想起了此事之后,走路的步伐都不禁欢快了几分,朱载坖和伺候他后面的李芳也赶紧的跟上,小心的看着他,生怕他激动过头,摔了一跤。

很快嘉靖皇帝就带着朱载坖来到了王府后堂的家庙。

这里只供奉了两幅画像,一副是嘉靖皇帝父亲兴献王朱佑杬的画像,一副是嘉靖皇帝母亲兴国皇太后的画像。

朱佑杬的画像和兴国皇太后的画像不同,他的画像除了脖子以上是保留原貌所画之外,其余部分都是宫廷画师在嘉靖皇帝将兴献王正式尊为兴献帝之后重新按照皇帝服侍的规制规格绘制的。

有点类似于p图,不过这种p图的方式,却是纯手工的,看不出丝毫的ps痕迹。

嘉靖皇帝带着朱载坖对着这两幅画像恭敬一拜,然后又开始给朱载坖讲道:“这就是你皇祖和皇祖妣的御像。”

朱载坖抬头看着这两幅画像,又感慨道:“儿见皇祖御像,便觉有仁德道义之风沐浴在身,见皇祖妣御像又仿佛有慈祥厚爱之目光注视。”

嘉靖皇帝道:“你皇祖好诗书,绝珍玩,不畜女乐,非公宴不设牲醴。楚俗尚巫觋而轻医药,你皇祖乃选布良方,设药饵以济病者。长史张景明献所著《六益》于你皇祖,你皇祖又赐之以金帛,曰:‘吾以此悬宫门矣。’可见你皇祖是何等仁心。”

朱载坖听着嘉靖皇帝对兴献王朱佑杬的介绍,心中又是感慨,虽不知道他的能力如何,但凭这些说法和作为,朱佑杬就超过了绝大多数酒酿饭袋一般的宗室。

也由此可见宗室之中除了那些好吃懒做的蛀虫败类之外,还是有一些上进之才。

只可惜他们囿于身份,虽有尊贵之爵,但无政治之权。

所以即便是他们做的再好,也难展抱负,而且在后世的传说之中,他们也都会被统一划到负面,成为大明朝财政破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此朱载坖虽有遗憾,但也只能是遗憾。

谁让老朱和他的好大儿朱老四给这些藩王们划的圈就那么狠,那么大呢。

朱元璋给了所有藩王世袭不降等的恩赐,朱老四又在建文小可爱的削藩的基础上,改变了策略,以限制藩王权力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控制。

将朱家的藩王们,从此都变成了富贵老爷,只需要吃吃喝喝,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就行了。

可是他们富贵了,却连带着他们附近的百姓们遭殃了。

所以说,这藩王之制,从老朱和朱老四开始就开始走样变形,变的有毒了起来。

以至于到了孝宗弘治时期,朝廷就发现快要养不住这帮大爷了,就开始各种修改和限制藩王们的婚丧嫁娶等事,到了嘉靖时期,就开始拿擦屁股都嫌硬的大明宝钞掺水宗室俸禄,以抵消朝廷的财政压力。

可是这样一来,那些本来俸禄就少,生计无依的普通宗室的生计就更惨了。

他们不仅被各自的大宗克扣着应得的俸禄口粮,还不能脱离宗籍,自求生路。

以至于后来很多底层宗室都沦落到要给大宗当佃户求活的境地。

而且据史料记载到了万历年间,有一次河南等地发了大水,朝廷官员下来赈灾的时候,看到那些可怜巴巴的底层宗室居然连饭都吃不上,都忍不住给万历皇帝上疏陈述这些宗室人员的可怜遭遇。

最后万历皇帝也绷不住,给这些穷亲戚们也发了救济,但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也就只有一两多的银子而已。

可见,这些底层宗室的日子是有多么凄惨,甚至到了大明朝倾覆的时刻,都有宗室活不下去,去参加起义军造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