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此时,钟繇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
他猛地想起,上一年大将军从洛阳带回的几万册经史典籍不正存放在晋阳城中吗?
紧接着,他又联想到今年年初大将军所发明创造出的神奇纸张以及先进的印刷术。
刹那间,钟繇只觉得自己的脸色变得煞白如纸。
再进一步思考下去,如今在上党、太原、雁门等地纷纷开办起了众多学堂。
想到这里,钟繇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他小心翼翼地偷瞄了一眼坐在一旁的李渊,心中暗自思忖:“难道说,大将军早就料到会有今日这般局面,并提前整整一年便将所有事情都精心策划布置好了?其目的竟是为了推行教化众生之举!”
越想越觉得可怕,钟繇的神情逐渐变得恍惚起来,一时间竟然手足无措,全然不知该如何应对眼前的状况。
与此同时,李渊与阎忠之间激烈的争论仍在如火如荼地持续着,丝毫未受钟繇内心波澜的影响。
“明年开春,在并州举行一次春闱,下令让并州有意入州牧府的为官的士子参与科考,择优录用!同时也让麾下那群文吏也加入其中,量才录用,授予官职!”
李渊面沉似水地看着阎忠,他的语气沉稳而坚定,其中蕴含着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威严。
那不容置疑的口吻仿佛一座大山压在了阎忠的心口之上。
阎忠迎着李渊那双如鹰隼般锐利且坚定不移的目光,心中不禁一颤。
他明白眼前这位大将军一旦下定决心,便绝不会轻易更改。
无奈之下,阎忠只得暗自叹息一声:“诺,属下谨遵将军之命。”
李渊又开口补充道:“关于此次考试的题目安排,你与黄长史各自拟定两道,剩下的皆由本将军亲自负责。记住,本次考试不涉及经史典籍方面的内容,重点考察民生赋税以及治国理政的策略方针。”
听到这话,阎忠刚刚迈出的脚步猛地一顿,整个人如同被雷击中一般呆立当场。
他瞪大双眼,满脸惊愕之色,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急忙拱手进言道:“大将军,还望您三思啊!经史典籍乃是天下士子必学之经典,亦是儒家的核心所在。若是弃之不顾,恐怕会引起诸多非议和不满啊!”
此刻的阎忠已然完全明白了李渊的意图,从今日这番决策来看,日后选拔官员大概率将会采用科举取士的方式。
如此一来,境内那些世家豪强的子弟们必定会对科举趋之若鹜。
因为这关乎他们未来的仕途前程,而考题的设置无疑将成为决定谁能入朝为官的关键因素。
倘若舍弃儒家经典作为考点,那么将来还有多少人愿意潜心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呢?
想到此处,阎忠心急如焚,额头上甚至冒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阎忠打小就浸淫于传统儒家文化之中,对其可谓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