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45)(1 / 2)

学校正式上课了,田诗云所在的农林班(1)班里成立了班委会,划分了六个小组。因为大家相处时间不长,彼此都不是太了解,并不适宜采取直接选举的办法产生班干部,所以这届班委会成员是由班主任指定的。班主任统计曾做过班干部的人选,袁帅第一个报了名。“艺多不压身”,家里老人常挂在嘴头上的这句话,被田诗云牢牢记在心里。田诗云打算趁在校期间,这有限的时间,尽量多学一些东西,他没有兴趣和精力去做那些分心的事情,他就没有报名,别人自然也不知道他以前做过班干部。这样,袁帅如愿以偿当上了班长,伍嘉华任团支部书记。

这学期开了四门课,对于田诗云来说没有一点压力,他学的如鱼得水,轻松自在。每天的自习课,就足够他把课本上的知识巩固好了。晚上放了学,同班同学都走以后,他还要在教室待上一段时间。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一些书籍,成了他业余时间的最爱,他尤其喜欢文学方面的东西。

晚上吃晚饭的时候,伊晓琪告诉他,她打算读刊授,问他要不要读。田诗云答应考虑一下。田诗云觉得自己的业余时间比较充裕,如何安排这些时间至关重要,除了要扩大专业上的知识之外,最好在文学方面有所拓展。阅读小说、诗歌、散文方面的文学著作,甚至是文学评论,不仅能丰富业余学习生活,还能满足自己这方面的业余爱好者。而刊授正好弥补了文学理论上的缺憾,学校图书馆这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

晚自习放学后,同学们都陆陆续续离开了教室。袁帅喊了几个同学去操场打篮球去了,丰三木问田诗云回不回宿舍,田诗云说要在这里待一会儿,丰三木就先回去了。陈卫兵是学校特批的唯一一个可以不上晚自习、不在学校住宿的学生。至于为什么能获得学校的特殊照顾,现在大家都不清楚。田诗云尽管和他是同桌,也不好意思多问,只是感觉到有些奇怪,尤其是中午吃饭的时候,陈卫兵不是故意拖延着时间留在教室,就是提着他那只旧提包跑回宿舍,谁都没看见他去食堂打饭。只有在晚饭的时候,他才匆匆跑出教室,急慌慌地从食堂买了饭菜带走。

教室里一下子空荡起来。教室前后两个门都没有关,窗子四敞大开,突然来了一阵子风,把桌子上的书刮得“刺啦刺啦”地响,有的课本被刮掉了地上。田诗云读不下去了,他跑过去关上了房门,又挨个儿关上了窗子,捡起了掉在地上的书籍,重新把它们放回原位,还顺手关掉了两组日光灯,只留下自己头顶上的亮着。做完这些,他这才回到自己座位上。一只飞蛾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外面飞进来,围绕着日光灯上下翻飞,撞得灯罩“呼啦啦”地响。他伏在桌子上边看书边做笔记,书本之外的世界全然忘记了。

伊晓琪走了过来,在他身边站了一会儿,他却没有发现。

“这么用功啊,还不回宿舍休息?”伊晓琪笑微微地望着他,轻轻问道,“看什么呢?”

“你不也是没回宿舍吗?”田诗云抬头看到伊晓琪来了,便笑了笑说,“闲书,今天下午才从图书馆借的。”

伊晓琪伸手把书拿到了手里,翻开书皮一看是小说《母亲》,她接着“咯咯”地笑了起来。

“这是高尔基的代表作。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他原名叫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伊晓琪背过两手,双眼看着黑板,一字一句地介绍起来,“这部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母亲》标志着高尔基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它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伊晓琪像背课文似的一口气说完,回过头顽皮地笑了一下,眼睛却被那只飞蛾吸引过去了。田诗云被她的才华深深吸引,两只眼睛立刻放射出钦佩的亮光,他不知不觉地从桌位上站了起来,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位女生:白皙的皮肤,小巧的鼻子,深邃的眼睛,两只麻花辫不知道啥时候变成一条马尾辫了,用手帕在上面打了一个结,显得精神利落。

他惊讶地看着伊晓琪,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伊晓琪似乎并没有觉察到田诗云有什么异常,她盯着日光灯上的飞蛾继续说道:“高尔基是一位自学成材的作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凭着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巨人,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哦,哦……”田诗云喉结动了几下,似乎是对伊晓琪的褒扬,又像是随声附和。

“建议您读完这部小说,再接着读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伊晓琪,你太厉害了!咋知道那么多?”

伊晓琪仿佛意犹未尽,眼睛盯着田诗云,滔滔不绝地说:“其实,这些书,我在五年级就读过了。那时候我们学校有点‘乱’,他们贴‘大字报’、开‘批斗会’,我就在

“你从哪里找的这些书……”

伊晓琪仰起脑袋,十分得意的说:“我家里的!”

“你家里的?”田诗云无限钦慕地看着她,“你爸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大作家!”

“不,您错了!我爸是种地的,不过,我最佩服他了!”她看田诗云疑惑不解,就又补充道,“我爸就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