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曾公开驳斥影片内容,但导演强调所有素材均经律师和《纽约客》团队核实。
在拍摄技术方面,《华氏911》采用讽刺剪辑:如布什在得知袭击后呆坐教室的镜头,配以旁白质疑其领导力。
影片引发全美反战浪潮,9·11遇难者家属和士兵亲属呼吁布什观看,并推动公众反思战争合法性。
《华氏911》首部获金棕榈奖的纪录片。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
《华氏911》以尖锐的批判性和戏剧化的叙事,挑战官方历史叙事,成为21世纪初最具争议的政治纪录片之一。尽管其主观立场引发争论,但影片通过真实素材与个体故事,深刻揭示了权力、战争与资本的关系,至今仍是研究美国政治与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文本。
而最具争议性人物当属于一手造就这部影片的迈克尔·摩尔,一个喜欢聚焦并游离于主流电影圈层的纪录片导演和社会活动家。
首部纪录片《罗杰和我》(1989),追踪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揭露企业裁员对工人阶级的毁灭性影响。获得国际纪录片协会杰出纪录片奖,奠定“社会批判者”地位。
《科伦拜恩的保龄》(2002),探讨美国枪支暴力与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质问社会对暴力的纵容。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戛纳电影节55周年特别奖。
《神经病人》(2007)**|揭露美国医疗体系黑幕,抨击保险公司的贪婪与政府监管缺失。艾美奖提名;推动美国医改讨论。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2009),剖析2008年金融危机,揭露银行与政客勾结剥削民众的真相。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引发全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
保守派指责迈克尔摩尔“煽动阶级对立”,但支持者认为他“为底层发声”。
《时代》杂志评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成为美国左翼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政治上也支持伯尼·桑德斯等进步派政治家,推动“全民医保”“反战”等议题。
只是最近迈克尔摩尔真摊上大事,一向批判保守派为主的“左翼”先锋人物,却在警察保护之下,前往国外暂时性躲避风头,因为他的住所被某些团体标记,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只能选择报警。
这源于他最近透露会探讨揭秘关于教会种族问题,这种问题,连美国总统都退避三舍,就算是宗教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古旋风都要三思而后行,他一个小纪录片导演真敢拿身家性命赌一把吗。
迈克尔摩尔选择性退却,也反映纪录片存在边界线,这是一次并不怎么体面的现实纪录片发展历程,不仅标志着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事业进入至暗时刻。也标志着好莱坞纪录片在这领域的光环已经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