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你该成为独奏家才是!”
顾安睁大了眼睛,看向莫里斯太太,下意识呢喃道:“我?独奏家?”
-
“与独奏不同,乐团致力于塑造整体美学,整个乐团必须协调一致,容不得太多个人色彩。”
在这句话的后半段,莫里斯太太加重了语气。
听明白了的顾安,默默点头。
对此,他深有体会。
莫里斯太太询问道:“约书亚,你知道乐团首席的职责是什么吗?”
顾安有些答不上来,他有关乐团首席的认知,全是从约瑟尔学长身上得来的。
莫里斯太太摇摇头,耐心解答起来:
“约书亚,概括地说,首席是协调者、是沟通指挥和乐团的桥梁,是集体主义美学者。”
顾安一时有些哑然,他发现,协调、沟通、集体美学,好像一个都不适合自己。
-
说完乐团、指挥,莫里斯太太看着顾安的眼里满是笑意。
“约书亚你啊,看着是个没有脾气的,但你的音乐可一点都不‘温柔’。”
“侵略性强、个人色彩明显,典型的个人主义!”
莫里斯好笑地点点顾安:
“你说说,你当初怎么就想着要成为一名乐团首席了呢?”
顾安脸有些发烫。
经自己老师这么一番分析,他算是知道,自己想成为乐团首席,真是应了那句熟语:
瞎子跳崖——心中没数儿。
“啊……好羞耻啊!”
顾安将自己的脸埋在双手中,心中疯狂地呐喊着。
他都没有勇气去看自己老师的笑脸。
现在再回想起自己当初的宣言,顾安一整个社死。
-
等顾安好不容易缓过来后,莫里斯太太才正色道:
“约书亚,我并不反对你搞乐团,只是我希望你当前的重心还是要放在独奏上。”
顾安有些懵地看向自己老师。
莫里斯太太解释道:
“乐团和独奏的划分,是近代才出现的,本质是对音乐的追求不同。”
“这种划分,并不意味着这两者没有交集。”
“事实上,当你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独奏家后,在与乐团的合作中,你会获得新的音乐灵感。”
“而在那个时候,你要做的就不再是服从乐团,而是协作与竞争。”
“是在与指挥及乐团保持默契的同时,在音乐对话中凸显主导地位。”
听着莫里斯太太描绘的前景,顾安有些失神。
莫里斯太太对着顾安鼓励道:
“约书亚,现在的你不必担忧过多,只要一心打磨自己就好。”
“至于乐团?”
“当你足够优秀的时候,与乐团的合作才会是不一样的体验。”
-
莫里斯太太坚信,自己的弟子会在音乐道路上走得很远。
足够的天赋以及勤奋,是他成为顶级独奏家的底蕴。
优渥的家境、深厚的职业人脉,为他的梦想保驾护航。
尤其是后者,莫里斯太太看过太多有天赋的孩子,最终都败给了现实。
-
莫里斯太太的一位大学同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天赋、勤奋、机遇,她都有。
一场国际赛事中被职业经理人看中,经过商业包装,顺利进入公众视野。
随即,一年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全球巡演,风头无两。
然而,在市场偏好发生短暂变化后,这一切都戛然而止了。
与乐团的固定薪资不同,独奏家的收入依赖巡演、唱片合约、品牌代言,竞争激烈而且收入波动极大。
莫里斯太太的同学,出身普通中产家庭,家境说不上优渥。
整整三年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收入后,她不得不放弃专职独奏。
谁知,当她在乐团中如鱼得水时,市场偏好又变回来了。
悲哀的是,她独奏的天赋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
莫里斯太太的这个同学不是独一个。
不少独奏家都会因为种种现实问题,最终选择成为乐团的一份子或者从事教学。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梦想也不能当饭吃。
-
现在,莫里斯太太看着自己的弟子,由衷地为他感到庆幸。
与约书亚的妈妈、继父通过话后,她就知道了,自己的弟子绝不会走自己那位同学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