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之后,成都皇宫的大殿上再次响起了钟鼓之声。
虽说此前杨仪宣布半年内不再举行朝会,但蜀汉政权眼下风雨飘摇,他不得不召集百官,共商大计。
大殿之中,杨仪高坐在天子宝座旁新设的座椅上,俨然以第二君主之姿主持朝议。
殿内文武早已换了血液,站立两旁的皆是他提拔上来的心腹爪牙。
至于昔日那些曾与他作对的官员,不是身死,就是身囚,再无踪影。
杨仪目光一转,见龙椅上空荡荡的,不由冷哼一声:
“去,把陛下请来!”
禁军闻令,立刻奔赴后宫。
不多时,两名如狼似虎的士卒竟然直接将刘禅从寝殿抬了出来!
刘禅一路挣扎不断,可面对刀环剑戟,他毫无反抗之力,只能被强行架到御座上。
他坐在那里,惶惶不安地偷瞄杨仪一眼,见对方正冷冷看着自己,吓得立刻低下头去,再不敢造次。
此时的刘禅早已如同笼中困兽,半点威严也无。
“哼。”
杨仪轻蔑地瞥了刘禅一眼,随即扬声道。
“诸位,如今朝中奸邪尽除,君臣同心,正当有一番作为!”
他顿了顿,铿锵道:
“我蜀汉与东吴的决战在所难免,与其坐等孙权暗算,莫如先下手为强。杨某决定,举全国之兵,倾力东征!”
说到这里,他目光一厉。
“有谁敢畏缩不前,摇乱军心,无论何人,一律斩立决!”
此言如雷霆霹雳,炸得满殿官员心惊胆战。
刘禅更是身子一软,差点从御座上滑下来。他张了张嘴,却不敢提出半点异议。
整个大殿上唯有杨仪的声音在回荡,俨然一言九鼎。
正在此时,一名内侍呈上加急奏章。杨仪接过一看,朗声道:
“诸位,有前线急报!”
“东吴曾遣使赴江陵求和,听闻本将军不在,误以为我蜀汉朝内生乱,已撤回使者,现正趁机集结兵马,准备反攻我荆州!”
杨仪读罢,猛地转身望向刘禅,语含讥讽:
“陛下,此情此景,若非臣坚持东征不返,只怕东吴此刻已经打到我们家门口了吧?”
刘禅被杨仪森冷的眼神一扫,顿觉脊背发寒,连连点头称是:
“爱卿所言极是,是我一时糊涂啊……”
“哼。”杨仪一甩袍袖,沉声道:
“现如今,我蜀汉非但未如孙权所愿爆发内乱,反而君臣齐心,这正是天佑汉室!”
他目光炯炯,提气喝道:
“传令下去,命镇西大将军姜维率兵十万,水陆齐发,直取东吴!誓灭江东鼠辈,以谢天下!”
“遵命!”
殿中众将轰然领命。
半个时辰后,一道道八百里加急军令飞马传出成都,送往各地军营。
蜀汉上下一片震动,所有将士无不厉兵秣马,准备投入这场决定三国命运的大战中。
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
曹魏朝堂上,文武齐聚,人人神色震惊难掩。谁能想到,蜀汉内斗的结果竟是杨仪兵不血刃地夺了大权!
魏帝曹叡将蜀中密报摔在御案上,失声道:
“岂有此理!刘禅那蠢货,居然让杨仪给挟制了!”
司马懿躬身立于殿侧,此刻也不禁感慨道:
“陛下,臣等着实小觑了杨仪。此人竟有夺权之雄才,将蜀汉朝堂玩弄于鼓掌之间,令人惊叹。”
曹叡脸色阴晴不定,冷哼道:
“杨仪掌控蜀汉,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如今一面控制刘禅,一面大举兴兵伐吴,若是教他成功灭吴,那蜀国实力必然暴涨,日后我大魏将腹背受敌。”
尚书令陈群点头道:
“陛下所虑极是。杨仪势力坐大,无论对东吴还是对我魏国,都是心腹之患!”
大将军曹真起身请战:
“陛下,不如趁蜀军倾巢东进,与东吴鏖战之际,命我率兵直取汉中,一举平定蜀川!”
“如此便能除掉杨仪这大患!”
司马懿捋须沉吟:
“大将军此计虽可行,却须提防杨仪得胜回师。依臣之见,当下可与东吴暗中联络,结为盟友,共同对付杨仪。”
曹叡缓缓点头:
“东吴是我大魏宿敌,然则对比起来,一个统一了蜀吴的杨仪更是威胁。”
“传令下去,各路军马严加防备,密切关注蜀吴战局。另外……着人去联系孙权,或可促成两国结盟,共抗杨仪!”
“陛下英明!”
群臣齐声领命。
当日散朝后,曹叡召来心腹近臣密议,准备起草诏书,派特使前往建业。
而整个洛阳城中,也开始流传起蜀国政变的消息,引得人心浮动。
蜀汉清君侧成功,暂时稳住了内部局势,然而接踵而来的,将是来自东吴与曹魏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