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村距离县城还有四五里地的路边有一座叫茶棚庵的寺庙。说是寺庙其实就是一座古代的飞檐式的房子,也没有院子,孤伶伶的矗立在路边。
既然叫庵那大多数人一定认为这是个尼姑的寺庙,其实庵最原始指小草棚,后来规模不大的寺庙叫庵,现在普遍把女性出家人就是尼姑所在的场所叫做庵,比如尼姑庵,还有今天要说的茶棚庵。茶棚庵具体年代无从考究了,但之前市里文物专家曾来过这里,经过评定后说这是清朝时期的建筑。
不说废话了,说故事。话说那一年我们这里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当年的庄稼全部枯死在地里,这一年几乎就要绝收了。
当时的县令姓温,叫温肇兴。这个温县令是个好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老百姓这时已经吃不上喝不上了,当即命令开仓放粮。就在城外三里的地方建了个临时的草棚,在那里给百姓发粮。
至于为什么不在城里放粮,温县令一个是考虑来领粮的不会只有本县百姓,周边的也会来,到时人多容易造成混乱。再一个就是考虑匪患,大灾之年匪患横行,到时都冒充灾民去了城里后果不敢想象。
这天正在放粮时从远处走来了一个尼姑,看模样四十岁上下。一身僧袍已经破烂不堪,面色虽疲惫但透露着平和。尼姑看到灾民们都在这领粮,她却没有领粮,而是走到旁边监管官的跟前。
这天负责监管的正是温县令,尼姑对温县令说:“贫僧从普陀山一路而来看到了许多遭灾之处,却从未见一处像这里这样开仓放粮,而且这里的百姓在遭灾之年还没背井离乡逃离本地。想必是这里的父母官的功劳,定是位清廉之官。”
温县令听了忙起身行礼道:“师父言重了,在下正是这里的县令。保证百姓温饱是父母官最基本的,百姓吃不上饭就不配做官。”
“大人,您如此对待百姓。贫僧愿为百姓祈雨七天,以解救百姓之苦。”尼姑说。
温县令听了忙说:“那敢情好,只是有劳师父了。百姓定会感恩师父,感恩菩萨。”
温县令虽然这么说,但也没抱太大希望,这大旱已经三个多月了,一个出家人岂能说求雨雨就会来。
随即尼姑就在放粮的草棚旁边打坐念经,也没有什么仪式,更没有香烛贡品。
尼姑这一打坐就不吃不喝,也不见疲劳困倦,如同入定一样。任凭风吹日晒,总是纹丝不动,宛如泥塑的菩萨一样。温县令看了不禁佩服尼姑的修为,换做旁人不吃不喝一天也受不住啊。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转眼已三天有余。天依然没有一丝云彩,似乎老天也要证明这个尼姑祈雨是没用的。温县令望着火辣辣的太阳,怕尼姑身体有恙,叫人早晚不离人地守卫。尼姑依然如初,三天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