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清君侧,诛晁错(2 / 2)

一时间,中原大地反叛四起,匈奴人也趁势入侵中原,颇有改朝换代的迹象。

说是七国之乱,实际上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这牵扯到所有的诸侯王,关乎二十多个诸侯王的共同命运。

因此,七国叛乱之初,许多诸侯王都摇摆不定,根本拿不定主意。

大部分诸侯国还是不愿意造反的,毕竟刀子没动到他们头上来,他们可不愿意提着脑袋干造反的事情。

为了避免他们倒戈,刘启便听从了贾谊的建议,下达了赦免令。

除去七个国家造反的诸侯王以外,其余人只要此时投靠朝廷,无论罪过大小,一律赦免,朝廷不再追究以往过错。

此诏一出,令那些摇摆不定的诸侯王瞬间坚定了下来,坚决站队中央朝廷。

有了他们的支持,这次平叛在刘启看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

刘启一诏安定了天下所有诸侯王,但刘濞也不是废物,这么多年的积累,让他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此次反叛他也是信心十足。

持久战打不赢,殊死一搏总没问题吧。

刘濞造反,先是斩了朝廷驻吴国的所有官员,以此表示和朝廷斗到底的决心。

因为刘濞自己是62岁,最小的儿子是14岁,所以刘濞下诏,全国上至62岁、下至14岁男子,一律参战。

造反就没有退路,刘濞这是拉着全国上下殊死一搏。

就这样,仅半个月的时间,刘濞便组织起了20万大军。

刘濞快速组织起大军北上,在楚国境内和楚王刘戊会合。

刘戊拼凑出了十万大军,这样一来,吴楚两国的联军有30万之众,声势浩大。

看着自己的30万大军,刘濞得意洋洋,甚至开始以皇帝的身份自居。

……

经过那么多年的积累,刘濞身边也是围绕了不少谋臣;

有一人名叫刘通,他就发现了刘濞造反檄文中的问题。

“大王,此次出兵的檄文似有不妥,还望大王斟酌再三啊!”

“什么妥不妥的,老夫被朝廷压了那么多年,如今总算是快活了起来,老夫就想把那么多年受的窝囊气统统吐出来,好好吓吓这这刘启小儿。”

“非也。”

“大王,这出兵檄文上的内容,处处针对朝廷,甚至还提出了大王和朝廷的杀子之仇,这不是坐实了我们反贼的身份吗?”

刘濞一听觉得有理,造反也是讲究礼法的,师出有名才能使人心归附。

“那你说怎么写?”

刘通早已想好了说辞,“这晁错是鼓动削藩的罪臣,是他离间皇室骨肉血脉,才导致大王起兵。

我们这篇檄文中不能明言反朝廷,因为反朝廷就是反祖宗,是不正义的,这样大王就失去了人心的支持,其他刘姓的诸侯王是不会跟着我们一起干的。

我们拥护朝廷的旗号必须打起来,这样对大王日后也有利。

我们这篇檄文就是要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明白,我们起兵的目的不是造反,而是皇帝身边出了奸臣,我们是正义的,是起兵替皇帝清君侧,诛了晁错这个奸贼!”

刘濞正愁找不到正义的旗号呢,越听越觉得刘通说得有道理。

“好!”

“那我们这篇檄文就只骂晁错,不问刘启,把所有的罪名都扣到晁错一个人头上。

就按照你的意思办,由你来改写檄文,改过之后抄写100份,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看看,也能让更多人支持我们!”

刘通大喜,直呼刘濞英明。

刘濞也很高兴,对这次造反,心里越来越有底。

“清君侧,诛晁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