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啤酒和白酒在大秦大地遍地开花,街头巷尾弥漫着馥郁酒香,百姓生活在这股新潮流的浸润下,愈发丰富多彩,整个大秦宛如一幅绚丽的盛世画卷,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与繁荣气象。然而,胡亥并未在这一片赞誉与繁荣中自满停步,他的目光始终紧紧锁定在关乎国家根基的粮食问题上。
每至夜深人静,胡亥总会在宫殿书房中,于摇曳的烛光下,仔细翻阅那些泛黄的古籍,试图从先人的智慧中探寻提升粮食产量的良方。一日,他的指尖不经意间划过一篇关于上古时期农作物改良的记载,刹那间,一个大胆而极具前瞻性的想法在他心中破土而出——研制杂交水稻。他深知,一旦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水稻品种,无疑将为大秦的黎民百姓开辟出一条通往富足生活的康庄大道。
次日清晨,朝堂之上,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众人身上。胡亥端坐龙椅,神色庄重,缓缓说出自己的想法。话音刚落,群臣顿时交头接耳,面露难色。一位年迈的农学家,胡须花白,忧心忡忡地跨出一步,拱手说道:“陛下,水稻培育本就艰难万分,杂交之法更是前所未闻,此路荆棘丛生,恐是难如登天之事啊。”另一位官员也紧接着附和,满脸愁容:“是啊,陛下,此事风险巨大,稍有差池,不仅会耗费海量的人力、物力,更可能延误农时,危及百姓的口粮,影响国家根基。”
面对众人的质疑与担忧,胡亥目光如炬,坚定且从容地说道:“朕深知前路艰难险阻,但为了大秦百姓能永享富足安康,再大的困难我们也绝不能退缩。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勇于探索,定能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在胡亥的鼓舞下,众人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最终决定全力一试。
一支由朝中农业官员、满腹经纶的农学家以及经验老到的老农组成的研究团队迅速组建完毕。他们如同出征的战士,满怀热忱地奔赴田间地头。农学家们整日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逐字逐句查阅,不放过任何一条可能的线索;老农们则凭借多年在土地里摸爬滚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提出各种实用建议。他们不辞辛劳,从大秦的四面八方收集来形形色色的水稻品种,将这些珍贵的种子悉心种下,随后便开启了漫长而细致的观察之旅。
他们日夜蹲守在稻田边,用笔记下每一株水稻的生长周期、抗病能力、稻穗饱满程度等关键数据。每一阵微风拂过稻叶,每一滴雨水落入田间,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弦。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精心观察与反复比较,他们终于从众多品种中筛选出几株性状优良的水稻作为亲本,开启了杂交水稻的研制征程。
然而,杂交之路远比想象中坎坷崎岖。水稻作为自花授粉植物,去雄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研究人员们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方法。起初,他们拿着细小的镊子,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去除雄蕊,每一个动作都轻缓得如同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但这种方法效率极低,而且稍有不慎,便会损伤脆弱的雌蕊,导致整个实验功亏一篑。
失败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团队,但他们并未被挫折打倒。他们不断查阅资料,向各地的能人异士请教,经过反复摸索,终于发现利用特殊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雄蕊的发育,从而实现杂交。这一发现让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立刻投入到大量的杂交实验中。
然而,现实再次给了他们沉重一击。第一代杂交水稻的表现远不如预期,产量不仅没有明显提高,甚至有些还比不上普通水稻。团队成员们的心情跌入了谷底,失望与沮丧弥漫在整个研究基地。
就在众人意志消沉之时,胡亥得知消息,亲自来到试验田。他走在泥泞的田埂上,看着那些略显瘦弱的稻苗,眼中没有丝毫责备,而是充满了鼓励与信任。他对大家说道:“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靠近一步。朕相信你们的努力不会白费,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胡亥的话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驱散了众人心中的阴霾,研究人员们重拾信心,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