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智伯瑶的营地迅速行动起来,宛如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开始高效运转。一队身手矫健、行事谨慎的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如鬼魅般朝着都城潜行而去。他们身形轻盈,脚步悄然无声,仿佛与黑暗融为一体。他们肩负着搜集证据的重任,深知此行危险重重,每一步都可能踏入敌人的陷阱,但为了智伯瑶,为了整个智氏家族,他们眼神坚定,义无反顾地迈向未知的危险。
而另一队能言善辩的士兵,则分散到各个城镇乡村,如同撒出去的种子,寻找着那些与智氏有过渊源的百姓和商户。他们挨家挨户地拜访,每一次叩响房门,都带着满心的期待。他们向这些人诉说着智伯瑶的冤屈,言辞恳切,声泪俱下,恳请他们站出来为智伯瑶发声。
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士兵们找到了一位曾经被智氏军队从土匪手中救出来的老者。老者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却精神矍铄。听闻智伯瑶蒙冤,他气得吹胡子瞪眼,手中的拐杖在地上用力地戳着。“智将军是大好人啊,怎么能被这般污蔑!我这条老命都是智将军救的,当初若不是智将军的军队及时赶到,我早就成了土匪的刀下亡魂。我一定要为他说句公道话!”老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士兵,随后召集了镇上的百姓,站在镇中的空地上,向他们讲述智伯瑶的善举,讲述智氏军队的英勇与仁义。
与此同时,在都城内,搜集证据的士兵们也遇到了重重困难。韩垣和魏昶的爪牙们警惕性极高,犹如一群嗅觉敏锐的猎犬,四处打探消息,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刻转移。士兵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暗处观察,如同潜伏在黑暗中的猎手,耐心地寻找着突破口。他们穿梭在都城的大街小巷,躲避着敌人的耳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而在晋国王宫,晋王的病情虽在太医们的悉心照料下有所好转,但心中对智伯瑶的疑虑却如同生根发芽的藤蔓,愈发缠绕纠结。他看着朝堂上大臣们依旧争论不休,一方言辞激烈地要求立刻出兵讨伐智伯瑶,认为其谋逆之心昭然若揭,必须严惩以正国法;另一方则认为证据不足,不可贸然行事,以免错杀忠臣,引发内乱。晋王心中烦闷,犹如置身于一团迷雾之中,不知该如何抉择。
韩垣和魏昶则继续在一旁煽风点火,如同两只隐藏在黑暗中的恶狼,伺机而动。“陛下,智伯瑶谋逆之心已路人皆知,如今民间舆论鼎沸,皆要求严惩智伯瑶。若不尽快处置,恐怕夜长梦多,再生变故。”韩垣躬身说道,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他急于看到智伯瑶倒台,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野心。
魏昶也附和道:“是啊,陛下。如今民心所向,若陛下不顺应民意,恐怕会引发民怨,动摇晋国根基。陛下当机立断,方能彰显圣明。”魏昶的言辞看似为晋国着想,实则暗藏私心,企图利用晋王的手,除掉智伯瑶这个心腹大患。
晋王皱了皱眉头,眼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无奈。“容朕再想想。朕不能仅凭舆论就轻易决定出兵,万一错怪了智伯瑶,朕有何颜面面对晋国的百姓和将士。智伯瑶为晋国出生入死多年,立下赫赫战功,朕不能草率行事。”晋王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旦做出错误的决定,可能会给晋国带来无法挽回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