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吴艳传(2 / 2)

大师喝了口茶,缓缓说道:“在商业价值方面,吴艳妮的发展与传统运动员截然不同。2023年,她签约了耐克、雅诗兰黛、保时捷等7个品牌,抖音粉丝破400万,单条商业短视频报价超80万。她通过个人团队独立运作商业事务,充分挖掘自己的商业价值。而传统运动员如刘翔,商业代言多是集体代言分配制,个人在商业开发中的自主性相对较小。并且,吴艳妮的商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她目前的竞技成绩,这种竞技表现与商业价值的错位也是备受争议的一点。公众对于她商业价值的迅速提升,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她的商业价值提前透支可能影响长期竞技状态,就像NbA球星,有些球员在商业活动过多后,竞技水平会有所下滑。”

我接着说:“那抢跑事件引发的争议又反映了什么呢?”

大师神情严肃地分析道:“抢跑事件背后,既有技术规则层面的争议,也有伦理和舆论层面的问题。按照世界田联规则,起跑反应时<0.100秒判定为抢跑,吴艳妮的起跑反应时是0.086秒,被判定抢跑。她申诉指认印度选手影响起跑,但最终申诉失败。在舆情监测中,微博话题#吴艳妮抢跑#阅读量破12亿,负面评论占比61%。这一事件不仅考验了她的心理素质,也让公众对她的评价出现了巨大分歧。而传统运动员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伤病,舆情风险在过去并不是运动员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但现在对于新生代运动员来说,舆情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变量。”

我好奇地问:“从代际比较来看,除了刚才提到的,还有哪些范式转型呢?”

大师耐心地解释道:“在媒体关系上,传统运动员多是被动接受官方叙事,他们的形象塑造和媒体宣传主要由官方主导。而吴艳妮这样的新生代运动员则主动经营自媒体矩阵,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生活和训练日常,与粉丝进行互动,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在公众期待方面,过去传统运动员成绩绝对主导,只要成绩好,就会得到公众的高度认可。但现在,新生代运动员的话题度权重上升,公众对他们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成绩,他们的个性、生活方式等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我忧虑地问:“那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吴艳妮现象带来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呢?”

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当运动员从‘国家符号’变为‘个体Ip’,就面临着去神圣化困境,公众的容错阈值降低。吴艳妮一旦出现失误或争议,就会受到大量负面评价。同时,注意力经济陷阱也是一个问题,商业价值的提前透支可能会让她分心,影响长期竞技状态。还有代际认知裂痕,60后体育管理者与Z世代运动员的价值观冲突明显,比如纹身禁令与运动员身体自主权的矛盾。吴艳妮的纹身就引发了一些关于运动员形象和管理规定的讨论。”

我感慨万千:“听您这么一说,吴艳妮的经历确实折射出中国运动员在职业化转型期的诸多问题。那您觉得她的发展轨迹对未来中国运动员职业化路径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大师目光深邃,望向远方:“吴艳妮的发展轨迹为未来中国运动员职业化路径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样本。她让我们看到,在新时代,运动员需要在竞技追求、商业开发与公众期待之间找到平衡点。未来的运动员可能需要更加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舆情管理,同时合理规划商业活动,确保不影响竞技水平的提升。体育管理部门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和规则,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吴艳妮只是这个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我起身向大师深深鞠了一躬:“感谢大师的教诲,让我对吴艳妮以及中国运动员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师微笑着说:“希望你能把这些思考运用到对体育发展的关注中,共同见证中国体育的变革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