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山庄一夜
荣国府。
梦坡斋,贾政的书房。
刘通和郑浩来到京城贾府,贾政收到二人带来的消息大惊失色,不敢怠慢,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留下二人在府上,不过二人还要送信给一人,得知是陆仲恒后,贾政直接派人去请。
陆仲恒在翰林院做官,自前明以来,科举考试均由翰林官主持,陆仲恒虽然只是新进翰林,论资排辈不够格,却也知道地位的重要性。
刘通还好,郑浩非常的客气,等陆仲恒抵达贾府,郑浩犹如弟子般的孝敬。
“贾公准备怎么做”陆仲恒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询问贾政。
贾政知道陆仲恒不放心自己,却也没露出不满之色,陆仲恒是林如海的得意门生,论地位和前程,未来不下于自己,单论清贵而言,如今已超过了自己。
“据王信所言,此人杀良冒功,欺罔朝廷,结党专权,形同藩镇,又有养虎遗患,纵敌成势,并贪渎暴敛,荼毒军民,掩败饰非,怠战误边,乃有十大罪也。”
贾政觉得自己做的仔细,又说道:“此人罪不可赦也。”
对方是永兴节度使,贾政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敌人,很有种年少时期记忆的感觉,却也隐隐有点惶恐,如此与人撕破脸,万一己方输了怎么办。
陆仲恒笑道:“贾公所言细无巨细,实乃稳重之人。”
听到对方的夸张,贾政内心得意。
现在已经没有了刘通说话的份,端端正正的坐在椅子上,主要是弹劾的事,他也不懂,不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绕。年轻的郑浩虽然来过京城,可也只是普通士子的身份,心里激动不已,更不敢胡乱说半个字。
“仲恒可有话要交代”贾政问道。
贾政的话音刚落,陆仲恒就说道:“加一句即可。”不等贾政询问,陆仲恒一口气说道:“大同地区历年胡人叩关里十胡七假,因此不可轻信冯庸节度使,朝廷当另选一可靠之人询边事。”
贾政怔了怔,惊讶道:“太快了吧”
王信才是从三品的武官,难道陆仲恒想要此人取代冯庸贾政觉得此事希望不大,反而会导致奏疏被拒绝。
陆仲恒摇了摇头,“我之前与人闲聊,打听过督察院里,这些年并不是没有弹劾冯庸的奏疏,贾公所言之事并无遗漏,可朝廷一直没有动静。”
“啊”贾政不可置信,连忙反问:“既然朝廷知道,为何不处理,任由此事滋生”
陆仲恒瞅了贾政一眼,想到恩师评价贾政脑子有点迂,此时觉得恩师对此人的评价实在没错。
御史又不是神仙,每年弹劾的事情多了去,东南西北天下事,哪件事没有弹劾过,包括倭寇之事,多少人把倭患原由说的清清楚楚,朝廷处理了么。
不处理,因为处理不了啊。
没奈何,陆仲恒只能向教弟子一向仔细解释:“弹劾冯庸不是关键,如何让朝廷相信,王信能解决大同的胡患才是关键。”
说完,一旁坐着的刘通欲言又止,想到自己身份卑微,忍住了心里的疑惑。
陆仲恒精神敏锐,感觉到刘通的动作,竟客气问道:“我是否说的不对”
刘通连忙摇手,紧张了片刻,便说道:“不敢不敢,只是听两位大人提及胡患,而小人经历过倭患,因此心中想来,胡患与倭患并无多大区别,可当初朝廷对待倭患并不着急.”
未说完的话,意思很明确,陆仲恒认为朝廷在意胡患可能估错了。
陆仲恒笑了笑,并没有生气,与对贾政的态度不同,知道眼前的人是武人,反而笑道:“彼一时,此一时。倭患时主要是两位圣人之间的矛盾,当下胡患是地方与朝廷的矛盾。”
刘通还是有些不明白,只是清楚眼前身份清贵的官员并没有漏算倭患的事,心里也就安心,便不再多言。
陆仲恒只来了片刻,三言两语就成为了主导者。
年轻的郑浩满脸敬佩的看着陆仲恒,这才是自己的目标啊。却说贾政,本来无主意,硬着头皮支撑,此时有了陆仲恒做主,而且主意坚定,倒也乐的退后一步,当起了甩手掌柜。
陆仲恒不是没来过贾府,这些日子以来,在翰林院熬资历,熟悉关系,也不愿多事,可沉稳是一件事,平庸又是一件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王信之事,让陆仲恒看到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也对贾府有了更清楚的直观,果然是指望不上的,只能自己冲在前面,如此一想,难怪恩师林如海说王子腾的腾笼换鸟之策并不全怪王子腾。
如此大事发生,是危机也是机遇,贾府不冲在前面,那也得在背后运筹帷幄,又或者幕后拍板才对,哪里有像贾政如此态度,当做麻烦一样的躲避。
这官场之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岂有避让之理。果然是勋贵子弟,没有拼搏之心,只有贪婪懈怠之根,可又不得不感叹。
如能在勋贵这等温柔之乡挣脱而出,必有大毅力,犹如自己的恩师非同一般,不可小觑。
离开了贾府,陆仲恒坐回轿子,脸上神情变化莫测,就以此事为自己扬名,正式踏入士林吧。
贾政送走了陆仲恒,安顿好了郑浩,至于刘通,陆仲恒安排刘通回去雁门关,带口信给王信,让他做好回京城述职的准备。
这是陆仲恒的计策之一。
陆仲恒坐在轿子里,把所有的细节都回想一遍,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
如果王信能主动归京解释,比起冯庸的奏疏自辩,谁更值得朝廷信任一目了然,当然,接不接受归京,要看王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