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要靠王信
书吏送别了王信,回来时捧起自己案几上的勘合簿,轻声轻脚的进入,小心放到部台大人的案桌。
“他走了”
张吉甫淡然问道。
书吏知道部台大人指的谁,连忙答道:“王将军已经离开。”
张吉甫满意的点了点头。
看见部台大人心情愉悦,书吏想要在部台大人面前多留下好印象,于是笑着说道:“这王信将军真不错,如果是别人听到要去边镇轮守多半会推诿。”
虽是讨好部台大人,但也是真心话,那书吏最后说道:“王信将军如此人品实在难得,唯有部台慧眼识人,一早把王信将军给留下。”
王信是地方轮班入京的将领,迟早要回到地方上去。
按往常的规矩是三年,不过因为东南战事的原因,金陵那边往兵部递交了申请,要把王信调回去,后来被张吉甫给拦住了。
知道此事的人并不多,他们也是因为部台要单独见王信,身为签押房里的文书,他们当然要了解此人,调出此人的履历,才得知此人与新任部台的渊源。
地方的地方军入京叫轮班,京营也有军队到地方叫做轮守。
轮班的多,轮守的少。
京营处于京师之地,而轮守一般在边地,又或者山区险要之地,一般情况下,京营的军士们是不愿意去轮守的,都当做一件倒霉的事,特别是凶险之地。
张吉甫虽不动声色,内心却也是满意。
王信虽然要的不少,对比起缺额却不算什么了,如果用他能保住雁门关地区,这笔买卖极其的划算。
只是越发可惜。
此人明明是自己先看上的,奈何被太上皇抢走了。
王信离开兵部,那铭公公对自己的态度,原来是因为太上皇,如果有的选,自己更愿意是张吉甫。
因为太上皇的目标太大了。
未来自己不好调头啊。
如果靠的是张吉甫,以后万一皇帝亲政,法不责众,就算皇帝要出气,也是找那些高个子的,轮不到自己身上,又靠着林如海的关系,不但自己会没事,说不定摇身一变又是皇帝那边的人了。
现在好了,很快自己身上就会多一道太上皇的印记。
好处也很大。
以后可以横着走。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无论是太上皇还是张吉甫,他们都具备合作的基础——要叫马儿跑,得叫马儿多吃草。
自己不怕做事。
自己的优势就是带兵,如此独到的优势,自己不发挥才是浪费,上天都会看不过去的。
所以让自己带兵打仗,不但不是坏事,反而对自己是大好事。
让自己打仗可以,但是打了胜仗立了功,朝廷就要奖励,而且打仗的物资要给足,实在无法给足物资,那就给足自己便利,起码能让自己动手来养活自己。
从这方面来看,获得太上皇的重视也是好事。
现在可是太上皇说的算。
他能升自己的官。
自己升不升官倒不是最紧要,可自己不能辜负了跟随自己一场的属下们,辛辛苦苦卖命一场,用性命拼来的功劳,不能流血又流泪。
原来已经够忙了,看来还要抓紧。
王信知道留在京城的时间不多,越是如此,越是要抓紧操练。
边地。
九边是大明在北部沿长城防线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
因为大周忌惮大明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覆灭,所以倾力消灭了瓦剌和鞑靼,很长的时间北部没有威胁,以至于初期并不重视九边,而是四方均衡的态势。
四个异姓王分守四方,开国八公镇守腹地。
后来随着北部胡人的崛起,从大胡到东西胡,又乃至西胡分裂数部,北边的形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因为大漠激烈内斗变得越发不稳定。
东胡强势,西胡诸部纷乱,又有准格尔汗国的崛起。
九边越来越重要,大周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军费年年升高,却依然形势急转直下,经常有胡部入侵关内烧烧掳掠,边军阻挡不住。
太上皇当政时期,打压勋贵,提拔武将,重建九重镇。
这些重镇从东到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
为了防止武将养兵自重,以文制武,设立巡边御史,统一九边制度等,取代最初由勋贵担任的九省统制等职务。
王子腾重新担任九省统制,但是已经没有当初的一套体系,成为了光杆司令。
反而是御史。
朝廷有督察院,地方有巡抚,一条完整的体系,加上恩师坐师同科同窗同乡等,这才是御史能发挥巨大威力的原因,而不是一个空职位。
“咳咳。”
马车上,时不时传出咳嗽的声音。
外头的家丁首领担忧道:“老爷,要不要停下歇息会。”
“不用了。”
王子腾疲惫的说道。
自从忠顺亲王归京,地方上更加无人把自己当回事,边将迎接九省统制的规矩也视若无睹,明摆着瞧不起自己,而自己的确拿别人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