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对王信的安排
养心殿建于前明,原本作为休憩或斋居之所,乃至大周太上皇退位后,逐渐变为太上皇理政之所。
张吉甫缓步走在养心殿的金砖地上织出菱纹路,一步一个脚印,投下沉静影子,到了殿内,感受到朱漆抱柱上盘着鎏金升龙的巍峨,缓步上前跪拜。
“臣,张吉甫,拜见太上皇。”
“起来吧。”
这是张吉甫入京后,第一次与太上皇在正式场所的正式见面,所以张吉甫行大礼。
起身后,张吉甫抬头,见到了御阶上的太上皇,内心一沉。
与三年前相比,太上皇又添了几许老迈。
“上前来。”
太上皇微笑着招手。
张吉甫犹豫了刹那,然后恭敬的走过去。
等张吉甫近了,太上皇才又说话,声音轻微了许多,没有了刚才的浓重,仿佛中气不足,“四大军里勘用的是东军,你做事想法不错,分寸也很好。”
“臣惶恐。”
张吉甫在这殿里,能少说一句就尽量少说一句。
有些人却不懂,恨不得滔滔不绝,把自己的一片孝心捧给太上皇看,把别人当傻子。
太上皇知道张吉甫的性子,不愿意张吉甫猜错自己的想法,直言道:“那左路的刘丁是个不错的人,可以为兵部去用,不过要居于朱伟之下。”
“臣领旨。”张吉甫拱手领命。
“听说你给内阁上了疏,认为兵部的钱粮太少,提请内阁多批一些”说完了重要的事,太上皇再说起别的事。
张吉甫也把兵部的困境如实相告。
太上皇露出莫名的笑容,“都认为自己是苦媳妇,其实朕又何尝不是苦媳妇,朕比谁都要难,只是你们能叫苦,朕却没得地方叫苦。”
“圣人圣躬独断.”
张吉甫的话被太上皇打断。
太上皇不想浪费时间听废话,毕竟不是周道丰,太上皇说道:“钱粮都难,既如此,越是要用人才,用人才可以做到最少的钱粮做最多的事,所以朕要用你,同样也要用王信。”
张吉甫恍然,终于明白自己错在了何处。
原来这王信早就入了太上皇的眼。
心里不禁苦笑。
大周朝什么最宝贵
当然是人才最宝贵。
张吉甫一向认为自己重视人才,却突然又想到,太上皇何尝不是,自己的恩师周道丰,又有自己,张吉甫很自信,认为他们师徒是最大的人才。
又有京营的朱伟,左路的刘丁。
一个又一个。
这些都是太上皇提拔起来的人物,包括罗明。
别人不清楚,张吉甫很清楚,罗明是有才能的,他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带兵无能,而罗明是太上皇从微末培养出来的总兵。
没有这些一个又一个提拔起来的人才,太上皇当年凭什么能打压下勋贵。
张吉甫想通了这些事,倒也不再诧异,只是有些惋惜。
自己早就把王信当做自己的囊中之物,没想到却是太上皇丢在外头,正耐心培养的棋子。
“还有右路。”
“我的那皇帝永远无法长大,满心眼里却没有一片江山社稷。”
太上皇接下来的话,令张吉甫有些出神。
这是何意
“右路我一直留着。”太上皇终于有些愤恨,“可惜,十五年了,哪怕是块石头也被捂热,却还是如此,石头终归是石头,既然忠顺亲王回到宗人府,这右路也不要留了。”
宗人府是宗室,忠顺亲王因为是皇帝的叔叔,所以目前是宗室的领军人物。
无疑是为了给皇帝撑腰。
按照恩师所言,太上皇应该是没有废帝心思的。
太上皇年龄大了,也没有精力再培养一个皇帝出来。
别看皇帝做了许多事,当初要不是有太上皇的默许,皇帝连走出第一步的机会也没有。
又随着皇帝在军权上头插手事情变得复杂。
再加上患倭的刺激。
终于围绕倭患的军权发生了复杂的争斗。
果然如恩师所言,没人能看透太上皇的心意,张吉甫一点也看不出太上皇的想法是什么。
不过有件事,张吉甫已经确定。
太上皇要打压宗室。
这件事变得复杂了起来。
太上皇当政的时候打压勋贵,大力提拔文臣武将,前些年皇帝拉拢文臣武将,太上皇又对勋贵宽裕了很多,奈何勋贵子弟大多不成器。
还有点模样的,像神武将军冯唐这些人,太上皇挑选了一批,其中也包括王子腾。
算是结了贾府在义忠亲王上头的旧事。
前年太上皇身子骨还好,打围的时候,就点了神武将军等勋贵前往,收获了不少人心。
但也不是所有勋贵都主动靠拢太上皇。
很多年前的如林如海,又有勋贵子弟弃武从文如那贾政,这些人或明或暗的靠近皇帝,选择了长远,避开近处的漩涡。
比如王子腾。
那两年里皇帝的声威最高,太上皇已然压不住,王子腾不就是与皇帝达成了约定吗。
王子腾放弃京营。
差点就让皇帝接管了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