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立志道学
有了大嫂的许可,薛岩松了口气,当即去找大揽总张德辉。
大房的生意上如今多是张德辉撑着。
至于此人会不会趁机独立门户,薛岩倒是不担心,做生意需要有关系,做大生意更需要大关系,薛家大哥去世了,但侄儿依旧在内务府挂名,而且还领帑银,光这个名头就不是钱的事。
更不提官面上的情分,张德辉与各家跑的再勤,那也只是个掌柜,离了薛家,连别人的门都进不去。
张德辉是府里的老人,因此薛岩并不怀疑张德辉。
张德辉得知二爷出面,惊喜道:“可是太太松了口”
薛岩倒不瞒着,告诉张德辉,自己见了太太,说了北边出关买马的事,以及通州的生意,张德辉感慨道:“北边正需要二爷来出面撑一撑,二爷要是不来,许多关系就淡了,关系淡了日后还能弥补,最怕原有的渠道被代替,有了别家顶上去,到时候可就拿不回。”
“何尝不是。”都是做生意的老手,薛岩笑道:“一件一件来吧,总要熬过去。”
熬过去什么,两人没有明言。
做生意有兴有衰,十年大运,又或者二十年大运,总没有经久不衰的道理,有衰就有兴,循环复始,薛家生意在大老爷刚经手时已逐渐衰了下去。
大老爷手里又兴了起来,生意不光重回以往,还比以往做的更广,在四大家的关系中也是更为紧密,已有二十年了。
大老爷病逝,南边有二老爷撑着,生意虽然不愠不火,但也维持着,唯独这北边,北边勋贵节度使原本就多,更重人情关系,偏又没个当家做主的。
太太终归是妇道人家,虽然经常去请示,依然于事无补。
如果二老爷能来撑着,局面会好很多,不定哪一天,形势又突然好转了起来,所以最重要的是熬过去,没熬过去就很难再有机会。
只是太太心思重,不愿意二老爷插手,一早带着全家投奔京城,多少有些防着二老爷,这般地步下,二老爷如何敢插手北边的生意。
这是自家的短处,不方便说,两人心知肚明即可。
谈了北边买马的事情,买卖不大,最后重心仍在通州。
“京城是天下中心,人口繁多,土地肥沃,邻近的山西陕西山东数省,不光是礼仪之乡,皆有千里沃土,虽没有长江之便,却也有运河相通,只是不如南北运河水量充沛,河道平缓,但也是数得着的富庶之地,但凡能好好经商,不但能货通天下,且能富裕一方。”
谈起生意经,张德辉头头是道,又笑道:“可惜京城规矩太大,原本运河漕船直接运到京城,也因为规矩被废了,所以运河漕船终点改在通州,别人嫌弃这运河漕船,我们商人不嫌弃,还爱不释手,如今倒是能便宜我们了。”
这些是老生常谈,但也是至理名言。
张德辉最后才提出自己的担忧,“原来通州是京城的门户,军队的驻地,这些年来有想法的没资格,有资格的没想法,各有顾忌,犹如鸡肋,如今有资格的有了想法,也就是因人而兴,可因人而兴,也会因人而败,不知二老爷可有盘算”
不愧是薛家的大揽总。
几年没见,原还担心人年纪大了,薛岩笑道:“所以老话有言,生意成败重在人,那王信将军懂人聚财散,财聚人散的理,人品又是相当不错,以他的年纪,就算子弟不能接替其职,这河西至少也能保有二十年。”
利益动人心。
权贵一张嘴就能独吞所有,而商人血本无归,所以人聚财散。
如果懂得大家都好,不独占大头,让商人也能有利润,生意一直做下去,财源滚滚来,这就是财聚人散。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谁又能做到呢。
如贾府是武勋立根。
子弟多少学一学拉弓射箭,军中之事才好,这又是谁不知道的理呢,连贾母也知道,还特意问过贾珍,结果那宁国府国公特意在府里留下的箭道校场,如今成为子弟们喝酒赌博的游乐场所。
所以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
现实是勋贵能忍的了一时,忍不了一世,往往大多会张开血盆大口独吞所有。
薛家之所以能维持到如今的规模,除了自家原来的底子厚,本是皇商,还沾了四大家同气连枝的便宜,倒不是比别的商人更会经商。
要单论经商的本事,多少商号远强于薛家,不也是连招牌都不见了。
现在出了个王信,因缘际会,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否则扬州的商人们宁愿白送一笔钱,也不愿意实际投资运营的。
只能说天下聪明人太多了,自己能看到的财路,别人早就看到。
薛岩忍不住得意。
这些个商人的确嗅觉灵敏,眼光长远,可又如何呢,会经商的拼不过关系,关系大的又不会经商,这方面能强过薛家的倒是没几家,所以薛家还得占大头。
商谈完了大致方向,张德辉有了底,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薛岩也有自己的事做,约见了新科进士陆仲恒,陆仲恒是扬州商人们背后的根脚,最后又到了林如海头上,还是一家人嘛,万事好商量。